台灣的房市健全方案,為何而來?又如何而去?

「高房價」與「高自有率」的矛盾現象長期存在於台灣房市 。儘管高房價所得比讓一般民眾難以負擔購屋,但同時,台灣的自有率卻居高不下,顯示民眾仍普遍將購屋視為安身立命的歸屬 。為了健全房市、解決這些不合理的現象,政府在2020年10月提出了「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規劃,健全房市方案的核心目標共有四項:防堵投機炒作、防止逃漏稅、防範資金過度湧入房市,以及推動居住正義。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單一部門可以完成的任務,而是需要政府、家庭與金融等不同部門的共同努力。
例如,內政部推動實價登錄以強化資訊透明,目的在於防堵投機炒作,並藉由揭露實際成交資訊來減少逃漏稅的空間。接著,財政部則透過稅制改革與查核進一步補強,確保交易申報更符合真實狀況,讓稅負更趨公平。這兩項措施相輔相成,都是為了讓市場資訊更公開透明,並避免不當行為。在金融方面,中央銀行藉由選擇性信用管制來防止資金過度集中於房市,降低因資金氾濫而產生的價格泡沫與系統性風險。在居住層面,地方政府可在土地供給、建築管理與社會住宅推動上扮演關鍵角色,以落實「住者適其屋」並推動居住正義。因此,唯有各部會分工合作、政策工具相互配合,並且獲得民眾與市場的支持,才能同時兼顧市場效率、金融穩定與居住正義。
接下來,將分別透過三個具體的政策來說明這些目標如何落實,以及如何從社會現象中檢視政策的成效或隱憂:由內政部推動的實價登錄,對應防堵投機與逃漏稅;由中央銀行實施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對應防範資金過度集中於房市;以及優惠貸款政策,對應居住正義的實現。
【延伸閱讀】
※館藏資源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