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孟崇兼任助理教授/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鯊魚全球每年造成約10個人死亡,獅子也約10人,河馬一年則咬死大約500人,鱷魚咬死1000人。然而,蚊子對人類的威脅,遙遙領先這些常見於媒體報導的動物,才是最危險的物種。牠們帶來:屈公熱、登革熱、黃熱病、茲卡病毒、日本腦炎、尼羅病、瘧疾…等等,每年奪走75萬條人命,而登革熱威脅25億人(1/3的人類);隨著地球的暖化,這威脅日趨嚴重。

只有約6%的蚊子會傳染疾病,如埃及斑蚊、瘧蚊等,我們稱之為「病媒蚊」。

為了撲滅這些病媒蚊,近代以來,我們曾使用了大量的化學藥劑、有毒物;然而在撲殺病媒蚊的同時,卻也同時撲殺了其他94%吃素的蚊子,更毒殺了大量有利於我們的益蟲,進而影響了食物鏈、破壞了環境。

是否我們能透過現代生物科技,以手術刀般的精準技術,來消滅病媒蚊物種呢?牛津大學出身、比爾蓋茲曾挹資百萬美金的英國生技公司–Oxitec ,即鎖定散播登革熱、茲卡、黃熱病等病毒的”埃及斑蚊”,希望透過生物技術改殖蚊子的基因,讓其「絕子絕孫」。

首先,他們把公蚊子植入「自殺基因」,不過這個自殺基因可以被一種藥物(四環黴素)抑制著,實驗室養的公蚊子,就用四環黴素先餵養著,此時,這些自殺基因就一直被關閉。當把這些公蚊子放到野外和雌蚊交配,野外環境沒有四環黴素這藥物,這些公蚊子和牠的後代(都帶著自殺基因),就因為自殺基因開啟,而致毒死亡。

這個計畫在過去的幾年,已逐步從實驗室走入野外實戰測試,在巴西與美國南方許多州,都已釋放這種帶著自殺基因的埃及斑蚊(雄蚊),許多地方都顯示有降低90%以上蚊子數量的效果。

不過,當然還是有不少環境保護者的質疑與反對聲浪,認為風險評估尚不足夠就貿然釋放這些蚊子到野外。或許就像疫苗,沒有人能保證它完全沒有風險,問題是它能救多少人命,我們又願意承擔多少風險?這些,都需要科學逐步地研究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