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安安副教授/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在2023年8月7日掛牌上路了,工業革命之後,隨著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導致過多二氧化碳排放,使我們居住的地球溫室效應加劇,而造成了全球暖化及極端氣候,熱浪、野火、乾旱、端極豪雨在世界各地頻傳  聯合國 IPPA 公布報告 若要在 21 世紀末前限制全球升溫程度,唯一可能的方式就是「2050 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達成淨零排放的途徑之一就是讓排碳必須付出成本,透過碳權交易所成立,讓台灣可以接軌國際,買賣碳權及提供碳權服務及碳諮詢。

碳權就是碳排放權,透過交易機制可以讓某些排碳量未達上限的組織,將未使用的部分出售給未達減量目標的企業,希望能鼓勵刺激企業節能減碳。例如台北101利用更換停車場照明設備,來獲得10年期2700多噸的碳權額度並賣出。台灣即將於2024年,首先針對年排放量高於2.5萬公噸企業徵收碳費(約287家的碳排大戶)。 而最積極的歐盟也即將於2016年正式課徵碳關稅,只要進口產品碳含量,超過規範,就必須購買CBAM憑證,若企業在非歐盟國家已支付過碳稅或碳費,也必須依照歐盟的碳價差額,繳納碳關稅。

從上看出,碳有價的時代已經來臨了,減碳已經全球產業在競爭過程中必須要面臨的重大議題,台灣隨著碳權交易所的設立,希望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經濟效果和促使企業減碳的誘因,進而也會帶動相關綠色人才的發展,讓達到2050 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可以更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