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亭文老師 /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不論運動層級如何,在運動比賽中,沒有人喜歡輸的感覺!很多時候,輸的不是技術,而是心理素質!在訓練時都超強,可是在重要比賽時,壓力大容易緊張導致表現不佳,這是「訓練型選手」的典型表現。其實不僅是運動員飽受心理困擾,但凡有輸贏、成敗、競爭、比較的情境上,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心理技能訓練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PST) 是一種提升運動員心理狀態的技術,是指有系統的、持續性的在心智或心理上的練習。這是蘇聯在1950年發明用來訓練太空人心理狀態的技術,後來傳至北美,美國人將這項技術運用在各種領域當中,當然運動領域也是其中之一。這項技術在台灣並不普及的原因在於,還是有少數人認為,提到心理練習或諮商,會直接聯想這個人心理有病。試想:關鍵時刻投籃會緊張是心理有病的徵狀嗎?其實不是這樣的!是心理素質不夠堅韌或穩定。其次,多數人認為,心理素質是固定的無法改變。不能否認的,心理素質確實有先天差異,但大家都忽略的是,心理狀態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的!就跟運動天分一樣,有些人天生比較好,有些人就是四肢不協調,但如果透過練習,運動天分再差的人,也能在場上一樣地奔馳與抗衡。
簡單來說,心理跟運動技術一樣,都需要練習才會提升。常見的心理技能訓練包含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訓練與放鬆訓練,看似簡單的內容,卻是經年累月整合許多心理學理論的結果。舉例來說,自我對話就是指自己內心的小聲音,關鍵的罰球時,你心裡在想些什麼,那就是自我對話,類型可區分成指導性,如:投籃時手要完全延展;激勵性,如:我一定投得進;無關,如:那個女孩在看我,好害羞。可想而知,指導性與激勵性的自我對話可增強表現,且指導性自我對話對專注力更是有正向提升作用。 要提升心理狀態,可先從自我對話開始,因為這是最容易理解與練習的心理技術,過程需先覺察心理的自我對話,接著根據需求調整成指導性或激勵性,然後在場上有意識的使用,最後將整個過程不斷練習,最終成為自己的心理技術,讓自己的心理更穩定。
1.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 / Robert S. Weinberg, Daniel Gould著; 季力康等譯
2.健身運動心理學 : 理論與實務的整合 / Curt L. Lox, Kathleen A. Martin Ginis, Steven J. Petruzzello作; 張育愷等譯
3.技能學習的動力 : 限制導向的觀點 / Keith Davids, Chris Buttons, Simon Bennett原著; 謝宗諭等譯
4.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 : 從專業引導到科學輔助訓練, 看冠軍如何從「勝」到「常勝」 / 提姆.威格莫(Tim Wigmore), A.馬克.威廉斯(A. Mark Williams)作; 楊玲萱譯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