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敬軒老師 /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商業模式的概念起源於1970年代,是一套描述企業如何創造並傳遞價值給消費者、以及如何將價值活動轉換成收益與利潤的邏輯思考及商務活動設計。相較於工業時代企業的營運活動較為單純,在知識經濟時代受到資通訊技術進步及網路普及的影響,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變得多元且複雜,因此在2000年後學術界及實務界又開始重新檢視商業模式,並發展出一些分析工具(如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嘗試將複雜的商務活動分解成具邏輯關聯性的元素(如價值主張、收益流等),系統化的解構、建構企業的商業模式。由於商業模式能督促經營者不斷檢視市場定位及價值主張,並能加速外部投資人理解企業的營運方式、評估獲利潛力,所以商業模式分析對於新創企業的發展初期尤為重要。同時,企業也可以透過了解同業、異業公司的商業模式,做為日後修正既有事業、或是發展新事業時的參考。

在諸多商業模式的案例中,麥當勞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經營上融合了數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標準化的餐點製作、優異的行銷策略(如各種獨特的麥當勞人物、簡短有力的slogan、及快樂兒童餐的贈品行銷)、及QSCV的經營定位,使得麥當勞得以在眾多餐飲品牌中脫穎而出。除了標準的製作-銷售模式外,麥當勞還透過連鎖加盟的方式引進資金及經營人才,將經營技術及品牌授權予加盟主,收取的加盟金、權利金、及行銷廣告費等成為重要收益來源,而大量展店也使得品牌總部得以擴大市場佔有率及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營業收益。更特別的是,麥當勞採用了購地自建並轉租給加盟主的方式,除了定期收取租金外,還能享有固定資產長期增值的效益。

7-11在1979年由統一集團從美國引進台灣時,為避免房東牽制而能永續經營,門市均為直營並採取購置房產逐步拓展門市的做法,然而營運初期連年虧損,使得7-11曾短暫停業併回母公司成為超商部門。其原因固然受到當時民眾仍習慣到傳統通路購物、便利商店定位不清、仍在摸索商品結構等因素影響,然大量營運資金集中在固定資產,限制了展店的速度,無法享受門市數量大所產生的各項規模經濟效果(如採購、行銷活動折讓),也是當時挫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商圈每隔幾年都會發生變化,目前黃金店面的地理優勢也可能會改變。考量成本及商圈改變,7-11重新營運後才改變了買店的政策、開放加盟,發展成如今擁有5800店以上的全台第一大便利商店業者。

當我們從其他產業、企業借鑒成功的經驗(商業模式)時,還是得留意成功案例的時空背景,適不適合我們企業目前所面臨的環境條件,才能真正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果。

【延伸閱讀】
※ 館藏資源
  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
  台灣7-ELEVEN創新行銷學 : 每天600萬個感動
※ 網路資源
  Forget burgers, McDonald’s is a Real Estate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