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其棟老師 / 逢甲大學  應用數學系)

大家都有看過魔術,是利用特殊手法與道具所呈現的表演形式,挑戰觀眾的經驗法則帶來意外驚喜,這個效果也常使用於電影與藝術,2010年上映的電影《全面啟動》就有一幕主角走在循環階梯的場景,讓人一時難以判斷是向上還是往下,造成觀眾視覺上的衝擊體驗(圖1)。

圖1 《全面啟動》出現潘洛斯階梯的片段(註1)

這個階梯稱為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曾出現於荷蘭著名版畫藝術家艾雪(M. C. Escher)於1960年的作品「上下階梯(Ascending and Descending)」(圖2),藉由實現不可能於立體空間持續往上(或是往下)又無限循環的幾何結構,造成大家認知上的矛盾,而這也反應他善於營造幾何意象衝突的個人風格。

圖2 艾雪的作品—上下階梯(註2)

其實艾雪創作「上下階梯」的靈感主要是受到潘洛斯三角(Penrose Triangle)(圖3)的啟發,潘洛斯三角是透過三角形呈現不可能於立體空間存在的形體,首先由潘洛斯(Penrose)父子發表在1958年2月份的《英國心理學月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註4),視為「不可能形體中最單純的展現」。之後潘洛斯三角被廣泛地應用,主要是藉由視覺上的錯覺來達成,網路上就有影片說明它的呈現技巧(https://youtu.be/Hd18IW42r1g)。

圖3 潘洛斯三角(註3)

另一個利用與幾何事實衝突的概念就是不可能的方塊(Impossible Cube)(圖4),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條後面的稜線反而出現在前方,違反我們的直觀印象,網路上甚至有影片介紹它的製作方法(https://youtu.be/ky8pi101n7s)。

圖4 不可能的方塊(註5)

其實不可能的方塊在1958年就出現於艾雪發表的創作「拿著長方體的人(Man with Cuboid)」(圖5),而同年作品「瞭望台(Belvedere)」(圖6)左下方坐著的人也同樣把玩著不可能的方塊,不僅於此,在「瞭望台」所展現的特殊建築結構也讓該作品成為艾雪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圖5 艾雪的作品—拿著長方體的人(註2)
圖6 艾雪的作品—瞭望台(註2)

除了艾雪,也有許多藝術家以相關主題發想,豐富了藝術與生活。瑞典藝術家路特斯瓦德(Reutersvärd)很早就進行一系列不可能形體的創作,被喻為「不可能的圖形之父」,瑞典政府更發行一系列的郵票來彰顯他的貢獻(圖7),有興趣的話你可以看看他的作品,來場視覺衝擊的饗宴吧!

圖7 瑞典為了紀念路特斯瓦德所發行的郵票(註6)

註:

  1. 截圖自電影《全面啟動》
  2. 參考資料 Official M. C. Escher website: https://mcescher.com/
  3. 公有領域,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為Tobias。
  4. L. S. Penrose & R. Penrose (1958). Impossible objects: A special type of optical illus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49(1), 31–33. doi.org/10.1111/j.2044-8295.1958.tb00634.x
  5. 公有領域,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為Lexw。

截圖自 http://www.anopticalillusion.com/2015/04/oscar-reutersvard-postage-sta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