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朝欽 老師 / 逢甲大學 財稅學系)

所得不均的議題在世界各國已引起廣泛的注意,為什麼大家會關注所得不均的議題呢?這可以從所得不均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談起,其中比較好玩的是所得不均可能會提升社會的犯罪率,進而降低社會的福利水準。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家 Becker提出理性選擇的理論來解釋為何有些人會選擇犯罪,這些人認為當犯罪的預期效益大於犯罪的預期成本時,則其會選擇犯罪。這跟所得不均有何關係呢?想像在一個所得分配不均的區域,窮人從事合法工作只能獲得低微的報酬,假如從事非法的活動被政府抓到的機率極低時,此人就可能選擇犯罪,也就是說,當政府稽查率不高時,窮人從事犯罪的可能性就會提高。除了Becker的觀點以外,有些學者認為當富人越來越富有時,闖空門的收益提高,則增加當小偷的誘因。

就社會學領域而言,窮人因貧富不均所產生的被剝奪感是產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因為窮人覺得自己不被社會重視,而且常常覺得社會對其不公不義,因而容易驅使窮人對他人採取暴力的行為。另外,有些窮人會羨慕有錢人富裕的生活,為了追求富裕的物質環境,往往不惜犯罪的代價去從事非法的活動,比如說販毒與賣淫。

以上這些論點主要從理論的角度來闡釋所得不均與犯罪率的關係,比較有趣的是,在實證上是否存在一些證據能夠證實所得不均與犯罪率的關係,尤其是所得不均最容易引起哪一種犯罪則是我們想要知道的。有些國外學者認為所得不均會導致暴力犯罪增加與謀殺率的增加,台灣的學者也指出增加所得不均對於普通竊盜犯罪率與故意殺人犯罪率有顯著正向影響。

看完以上的介紹,有些讀者或許會認為所得不均應該不僅會影響犯罪率而已,對於逃漏稅或一些自殘行為應該也會有影響,這些議題在相關的文獻都找得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找一些文獻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