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至恩 老師 / 逢甲大學 自動控制工程學系)

失眠被認為是在一整天過程中處於過度覺醒的異常狀態。失眠會造成日間生活功能失調、影響認知功能活動與判斷、夜間的困擾以及增加意外發生的危險性。根據2015年臺灣睡眠醫學會的國人睡眠調查報告發現,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為20.2%,亦即台灣民眾每5個人就有1人有睡眠障礙問題。慢性失眠包含了入睡或續睡困難、睡眠品質不佳及早醒等失眠症狀,而隨著年齡越高,失眠比例也越高。此外,中、高年女性的失眠比例(29.8%)也明顯高於男性族群(24.0%)。深入分析數據後發現,失眠者僅有23.5%使用助眠藥物的經驗,超過6成(64.5%)對藥物有負面看法,67.3%失眠者希望可用非藥物治療、85.8%擔心藥物成癮、83%擔心藥物對肝腎造成負擔、67.9%人認為用藥會使認知功能失調、57.5%認為隔天會感到昏沉。

除了藥物治療方式之外,有許多方法被用來改善睡眠,例如光線治療、針灸、認知行為法、生物回饋以及神經回饋等。神經回饋是一種利用腦電波回饋來調整、訓練、進而強化大腦功能的方法,它已經是一種廣泛被使用在臨床上治療神經與精神疾病的方式。自從人類在腦波觀察到alpha波之後,這種枕葉相關的alpha波會因為眼睛張開、視覺刺激與注意力增加而能量減少,這些結果支持alpha波功能可能與休息有關的假說。基於這樣的假說,我們之前設計了一套alpha波神經回饋訓練的實驗來證實失眠患者經過訓練後,睡眠品質是否能改善。

整個實驗流程簡述如下,我們徵求到失眠患者後會在實驗室先收錄受測者一整晚的多通道生理訊號,來紀錄未經過神經回饋訓練的一些客觀睡眠參數。之後會進行每週3次,每次約40分鐘左右的神經回饋訓練,整個訓練共4個星期(即共12次的訓練)。訓練完後再請受測者再次來實驗室收錄一整晚的多通道生理訊號,以評估客觀睡眠參數是否有改進。

實驗結果證實,約85%的受測者可經由神經回饋訓練成功的學到如何強化alpha波且這些受測者的客觀睡眠參數,如入睡延遲時間、睡眠效率、慢波睡眠期的百分比、入睡後的總清醒時間等皆有明顯的改善。這樣的結果支持神經回饋可有效改善失眠效果、用來改善安眠藥的濫用以減少社會風險與醫療負擔。目前此技術正在改良中以方便未來使用者可在居家環境自行進行神經回饋訓練。我們也準備把該技術導入臨床驗證的階段。希望未來此技術成熟後可真正以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來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品質,減少失眠疾病給患者與社會所帶來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