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如娟 老師 / 逢甲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提起澎湖,人們通常很快就會聯想到『雙心石滬』,但左圖並不是雙心石滬,而是一個單滬的石滬,位於澎湖西嶼赤馬碼頭外,在附近的牛心山下也有美麗的牛心灣石滬。此刻,你正驚嘆這石滬的美麗吧!其實,這樣大大小小的石滬,在澎湖群島周圍附近海域,居然有將近六百座之多,根據文獻記載,早期台灣沿海西北岸曾有過石滬蹤跡,近年來桃園新屋也正推動當地石滬的維護與保存,為在地社區發展與海洋文化的傳承而努力著。那麼,資通訊科技可以為這些獨具台灣地理環境、自然生態、歷史與人文的海洋文化做些什麼呢?
石滬捕魚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石滬的出現最早為新石器時代。歐美地區的美國、加拿大、澳洲、英格蘭、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地皆有文獻記載,而亞洲地區日本、琉球、菲賓賓、泰國、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以及夏威夷等太平洋地區均有石滬分佈的紀錄。隨著捕魚技術的進步與環境的快速變遷,很多地區的石滬早已坍塌消失與凋零。依據目前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海峽的澎湖列嶼附近的石滬群為全世界密度最高且數量最多的地區,更是具有世界級文化遺產價值的海洋文化資源。
澎湖的石滬推估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石滬的發展與相關海洋文化包括建造、歷史、建造、捕魚技術、潮汐、地理、地形與季節漁獲等均有富有澎湖在地自然、社會與人文的歷史意義與保存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進步與石滬捕魚的功能角色的漸漸低落,世界各地的石滬,幾年來歷經颱風也在潮汐往來間逐漸坍塌,澎湖島嶼部分石滬早已年久失修,石滬文化也逐漸沒落與凋零。近年來,澎湖從早期半漁半農的社會經濟型態,力圖轉型推動為低碳與觀光產業的經濟型態。隨著文化隨著資訊科技與數位保存技術的日趨成熟,相關單位也開始有了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與石滬數位典藏的計畫推行,例如數位典藏-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等。其實,除了數位典藏,還能運用資通訊科技以及行動載具與技術,動態呈現多元面向的石滬與海洋文化樣貌,延伸數位典藏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紀錄價值,融入人文、教育、與文化體驗意涵的服務模式,實踐與發展海洋文化加值應用與體驗經濟的文化價值創造。
延伸閱讀與影片欣賞:
- 數位典藏-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典藏台灣,2013,http://digitalarchives.tw/site_detail.jsp?id=1554
- 清晨到日落的石滬變化,2016,https://youtu.be/qqnwfTuExmc?list=PL9BN0TDuKOoZbAygZiCwemYoykLQ5eMgk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