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文副教授 / 逢甲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誰在搭便車?從青安到新青安的貸款政策

眾人對於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一點都不陌生。不過,重視不動產並不是華人社會獨有的特色。在許多國家的家庭財富分配中,不動產往往比金融資產更具比重,因為住宅不只是必要的消費支出,更是家庭累積財富的重要方式。台灣早期的住宅政策以「住者有其屋」為目標,2005年行政院核定「整體住宅政策」後則為「住者適其屋」,也就是希望人人住得起、住得合適。

2009 年 12 月起,台灣政府推出「青年安心成家貸款」(俗稱青安貸款),提供低利率與優惠條件,幫助年輕人跨過買房門檻。2023 年 8 月進一步推出「新青安貸款」,提供更高貸款額度、更長貸款年限與寬限期,以及更優惠的利息補貼。不論是青安或新青安,目的都是減輕購屋負擔,幫助民眾擁有第一間房子。然而,隨著政策的推行,總有人利用優惠條件「搭便車 (free rider)」。

經濟學家 Mancur Olson 於 1965 年提出「搭便車」現象,描述公共財或集體行動中,總有人不願付出成本,卻享受他人貢獻帶來的好處。應用到房市來看,本該專屬自住需求的政策優惠,卻可能被投資客利用,形成典型的「搭便車」問題。

2024 年台灣爆發「新青安之亂」,來自於新青安貸款的條件過於優惠,不少投資客趁機「搭便車」,申請新青安貸款後將住宅出租或賺取價差獲利,違背了原本協助民眾購屋自住的政策目標。進一步,這也造成短期的房價推升與銀行放款過度集中於不動產,讓真正需要幫助的首購族更難買到房。同一時間,央行也在 2024 年 9 月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試圖降低資金過度流入房市所帶來的風險。

總結來說,青安與新青安貸款政策原本是為了協助首購族安居,但政策美意若被濫用,反而可能成了投資客搶搭便車的快車道。

【延伸閱讀】※館藏資源

頂尖財務顧問的48堂財商素養課 : 支x保險x投人生4階段富足全攻略 / 洪哲茗, 邱茂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