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文助理教授/逢甲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人口成長趨緩、少子化與高齡化是當前許多國家都需面對的人口課題,也因此有了減少新興市鎮與重劃區開發的聲音,認為在人口減少的未來,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縮小都市。日本作家饗庭伸在「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一書中說明了這個概念,我藉此來分享讀後感想。

饗庭伸採用「折疊」一詞,意旨「fold up」,隱含著人口並不會永遠都朝向單一且特定的地區集中,因此就算都市中的建物變成農地,有一天也可能會再次作為都市使用。在這樣的概念之下,我們必須思考都市計畫的意義與彈性。他認為計畫存在的意義是在悲劇上演之前,事先引導內部力量朝向適當的方向前進。其中,內部力量即是人口,都市是能夠成就各種形形色色人們目標的地方。當某都市的人口開始減少時,可能發生的是,某建物老舊不堪無人居住或是某塊地上雜草叢生無人接管。這種情況會散布於都市的各個角落,而不是從都市外圍逐漸向內縮小都市規模,因此產生都市「多孔化」的現象。此種現象給了我們對於都市計畫的反思:我們該如何適應隨著人口減少所產生的多孔化都市現象呢?或許,為了成就人們的目標,一個正在人口縮減的城市,不必然代表都市規模應該要變小,而是可以將多孔的空間給予人們做使用。提供具有彈性的空間資源不僅可以成就人們的目標,也是造就都市再成長的一個契機;例如,個別的土地可以做為財貨交換的場所 (我想食物銀行正是一個不錯的示範),以及個別的建物可以提供資訊交流的場域 (另類的共享辦公室?)。

總而言之,台灣人口減少的趨勢近在眼前,思考都市計畫與空間利用的意義與彈性更顯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