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孟芬博士後研究員 / 大學社會責任中心

第二場由清華五校聯盟註1規劃的「五校永續淨零技術系列論壇」註2,近期在逢甲圓滿落幕。這場主題在於「創能與儲能」的技術應用,並且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說明許多以往只停留在想像階段的科技,如今在生活各面向上已具體可行,而且如火如荼的進行。這也是接續淨零排放第一步的「碳盤查」之後,邁向淨零排放第二步,「碳減量」的重要行動。

是的,做碳盤查只是第一步。這一步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不管是個人生活、工廠生產、公司營運,或甚至是提供一項服務、經營管理等,究竟每天會因為人為活動而產生多少碳排。這個動作本身不會減少碳排,但是它是協助監督排放情形,促進減排行為的好工具。它協助我們了解從個人到組織,每天的排碳量怎麼發生、從哪發生、哪個舉動或生產程序最嚴重,如此才能讓我們好好的動腦思考,以及著手進行實際減排的行為,進入淨零排放的碳減量階段。

從既有活動的改變來減少碳排放,其實也還在碳減量階段的前奏曲而已,因為「減碳」是對已經發生的現況做彌補,而「增能」才能帶來新的轉型機會;一前一後、缺一不可。在人類日常活動與各類生產製造如此緊密相繫的同時,對於碳排放的速度與關聯也難以切割。意味著,只靠減碳,再怎麼積極也有限,必須對長期以來持續進行的活動,透過重新設計的方式做徹底改變,在持續生產、製造的同時,以更適宜減碳目標的方法取代或併行現有的方式,才能既不排擠社會現有結構與需求,又能朝向預期目標前進,甚至,進一步走向負碳排(Carbon Negative)負碳排是指活動者的碳移除量大於排放量,要求必須在「特定時間」內進行,並且秉持所謂的「like for like」原則,也就是指在劃定後的特定時間內,考量活動時效性,讓活動者的排放量與減碳量相互匹配,以互相抵銷。這邊說的排放專指二氧化碳,如果涵蓋所有的溫室氣體,那麼我們稱它做「氣候正效益(Climate Positive)。如果要更進一步達到淨零(Net-Zero),就必須一樣秉持like for like原則,不論透過價值鏈或購買抵換額度,於特定時間內,依循科學基礎(Science based)路徑,以人為方式移除大氣中所有剩餘的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根據這個定義,淨零所說的就是所有溫室氣體的歸零。

不過,就目前為止,就算是Amazon這樣的大型國際企業,宣告的也僅是針對二氧化碳的淨零,也就是我們之前說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現在則有了「淨零碳排」的說法。說了一堆的名詞,明白彼此之間的差異之後,就不難理解,淨零碳排與涵蓋溫室氣體全項目的「淨零排放」,仍有一段距離啊!所以下一次,不管是哪一個單位組織提出公開減排承諾時,記得聽清楚他們提出的減排程度是到達哪一等級喔!目前大家熟知的瑞典國寶IKEA,已經喊出2030年就要達到氣候正效益囉!

備註:

註1:清華五校聯盟(NTHU Scientific Research Industrialization Platform of Five Universities Alliance, GLORIA),由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持,以國立清華大學為核心,整合5間大學共同成立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平台。官網:https://tgloria.iih.nthu.edu.tw/content.php?key=AMT1LM7T66

註2:五校永續淨零技術系列論壇,逢甲場「創能與儲能應用及案例分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