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孟芬博士後研究員 / 大學社會責任中心

關於「碳」的事,並沒有那麼簡單。它並不是只靠著這些加減乘除計算式就可以解決。就算想透過植樹造林作為碳抵換,或是以為使用再生能源幾年就能解決人類累積幾世紀的“創舉”,那麼以全球每年碳排放量超過土地可吸收碳量的十倍速度來看,人為活動不轉型,只想像持續的碳排放可以利用增加的碳匯來抵消,好像擁有了碳權就擁有了逆轉地球朝向毀滅方向前進的權柄,那可是大錯特錯。

從個人生活起居至企業營運、工廠製造,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碳的議題,碳排放持續,地球升溫就持續,目前正在進行的措施都是挽救行動,最根本的還是必須從源頭做起,也就是從所有可能的排放源頭開始減排,才是最重要的工作。而想要了解哪裡是排放源,哪一些又是重中之重,就需要透過「碳盤查」來掌握碳排放量(碳足跡),進而依照盤查結果採取減量措施或後續抵換行動。這也是為什麼碳盤查如此重要,因為它是淨零排放的第一步。

基於2018年12月舉行的COP24決議,全球的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將採取統一標準,量化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有效控管人為碳排放,成為監督減碳行動的基本功。透過ISO 14967-1:2018修訂後公佈的標準,所有組織都必須依照標準一致的方式,以符合規定的方式來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量化、監督、報告、查驗等動作,其中也包含加強這項指標與ISO家族內的ISO 14060、14065、14066,以及14067:2018的關聯性,如此一來,可避免進行此項標準與驗證的過程流於氾濫或單純形式化,失去ISO標準該有的原汁原味與本意。也終於在四年後的現在,國際驗證單位不再容忍查驗報告採取2006年公告的舊版模式,一律更新為2018制定的版本規範。

回首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通過,至今已三十個年頭。設定當初是以全球回到199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減量目標,當時與基準目標僅有兩年之追,卻因這些年來,不減反增的人為活動,持續造成大氣層內過量的碳排放,近年頻率遽升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宣告,人類思維若再不轉型,帶動人為活動的整體轉型,「永續」將成為空泛的字彙,人類的長生之夢將在這個世紀末終結。

【延伸閱讀】

SDGs 線上書展- 點我觀看書單 (電子書全文僅限本館購買之範圍)

https://fcu.ebook.hyread.com.tw/Template/RWD3.0/publisher-page.jsp?id=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