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威延老師 / 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毛遂自薦]

帶著測試成功的結果,我在4月初一次校務會議的場外「巧遇」李秉乾校長,我用一分鐘簡報跟他「行銷」我們的系統。李校長了解整個系統的運作概念後,隨即交代秘書安排時間,讓我向研發長、資訊長、學務長在內的幾位主管做詳細的簡報。

時值教育部4月中要前來逢甲進行防疫訪視,我在4月10日下午正式接獲校長指派,召集多位住宿學生,以總校區與福星校區為場域進行規模更大、為時更久的模擬測試,目標在4月14日李校長對教育部的防疫成果簡報中,展示逢甲「科技防疫」的成果。整個籌備工作包括:福星男宿3D建模、學生連繫、APP安裝下載與使用教學、情境設計與執行、足跡資料分析、成果影片錄製與簡報製作,全由一群臨時編組的師生與學務處、資訊處、秘書處的同仁,在3天之內完成(詳圖4)。

我常在課堂上對學生勉勵:「所謂專業,必須要先做得對,然後做得好,最後做得快」。臨到自己上場時,可不能漏氣。

圖4:2020年4月13日以逢甲大學總校區與福星校區為場域進行大規模的模擬測試

[曇花一現的媒體露出]

秘書處公共事務組的林暉小姐在4月24日發了一則「逢甲快訊」,同時也將新聞稿發給媒體記者。當時台灣正籠罩在「敦睦艦隊」23名確診官兵全台趴趴走的恐懼之中,逢甲足跡追蹤APP立刻吸引了各大網路平面媒體的報導,隔天更有包括三立、民視TVBS等八家媒體進行專訪(詳圖5~7)。 CIDT之所以被媒體披露報導的重要關鍵之一,是我們運用了「3D建模技術(學名稱為BIM)」,藉由視覺化的地理空間資訊,讓採訪記者大哥們秒懂我們的概念。倘若我們在一向追求時效的媒體記者前展示一堆數學運算式,而不是淺顯易懂的3D模型場景,那麼恐怕整個效果將大打折扣。

圖5:逢甲GIS中心管志偉老師研發手機室內定位技術成為系統成敗關鍵
圖6:民視快新聞首先播出相關報導
圖7:2020年4月25日接受三立、民視、TVBS等八家媒體聯合專訪

[室內定位是系統成敗關鍵]

數位足跡追蹤本來就不是什麼rocket science,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管志偉老師所研發的「室內定位」技術,無須架設額外設備、只要開啟無線網路,便可追蹤包括高程在內的「室內外足跡」,不但是一種技術突破,更是整個系統成功的關鍵。因為室內活動,比如上課、上班、開會、用餐,才是COVID-19「近距離、長時間」的傳染場域。大家熟知的GPS定位只能抓取戶外的足跡,一旦到了室內就無用武之地。而目前常見的室內定位技術大多仰賴如Bluetooth、ZigBee等額外架設的無線傳輸設備,只適用於特定的室內場域,無法廣為一般大眾使用。至於Wi-Fi覆蓋率在號稱資訊島的台灣雖十分足夠,但Wi-Fi無法提供高度的資訊。也就是說,如果只用Wi-Fi解算的足跡,很有可能確診者只是在一樓的全聯購物,你在全聯樓上上班也會被無辜匡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