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威延老師 / 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2021年5月,台灣雖曾成功防堵了首波確診數破萬的社區傳播,但一年後仍不敵變種病毒的肆虐,截至2022年9月底,全國確診數已超過六百萬。 疫情爆發之初,台灣曾被譽為全球「防疫典範」,那段「歲月靜好」的記憶雖已日漸模糊,但我不會忘記的是,逢甲大學也為台灣防疫盡過一番心力,甚至短暫躍上國內各大媒體版面。

[故事源由]

時序拉回2020年3月,當時全球疫情才剛開始蔓延不到兩個月,台灣確診案例雖堅守在兩位數且都是境外移入,但歐美幾個公衛先進國家已相繼失守,台灣究竟能撐多久是個未知數。某天晚上我在政論節目裡聽到一位醫生預告:「一旦本土案例單日突破50,現行疫調人力勢必爆表,台灣就會步上歐美社區傳播的後塵」。

當晚我整夜睡不著覺,反覆想著如何憑藉科技之力防止社區傳播的發生。當時逢甲大學建設學院有一個「創能智慧城市」的教師成長社群,我將雜亂的思緒稍作整理,在那個LINE群組裡PO了我的想法(詳圖1)。

圖1:我在逢甲大學建設學院「智慧城市教師成長社群」PO文「挖坑」號召同好加入

我的想法很單純:第一,確診者須架設電子圍籬(geo-fencing)拘限他們在檢疫的住所,一旦足跡跨越圍籬就發出通知,這是「社區傳播」最基本的第一道防線。第二,全面進行民眾足跡的數位追蹤,當有人確診時,以他過去14天的數位足跡,自動匡列「長時間、近距離」接觸者,這是針對潛伏期無症狀傳播的第二道防線,也是避免傳統疫調人力爆表的主要防線。這道防線就是後來我和GIS研究中心管志偉老師一起開發的「足跡追蹤APP與潛在感染者自動匡列系統」。 整個前後台的系統開發時程不過短短兩個多禮拜,我給她起了一個饒舌到連自己都容易遺忘的名稱:CIDT。2020年3月30日,我們找來幾位當時在創能學院微學分課程「智慧城市與環模擬」中的兩組專題學生,在商學大樓做了第一次的實機測試(詳圖2)。我們暗中指定一位土木系的外籍生莎米佳(Shameika)扮演「無症狀的確診者」,然後讓其他不知情的學生在幾個預設場域裡進行「近距離、長時間接觸」,測試成果格外的成功。莎米佳同年七月以此為題,在第24屆營建工程與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得到優等論文獎,後來推甄上了台科大營建工程研究所(詳圖3)

圖2:逢甲大學創能學院微學分課程「智慧城市與環模擬」專題學生在商學大樓測試APP
圖3:逢甲土木系外籍生莎米佳(Shameika)在第24屆營建工程與管理學術研討會獲得優等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