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彰先生 (雪霸國家公園)

植物在自然界有一定的傳播方式,有靠動物取食或沾附者,有些則利用風力或水流,因此長久下來在世界上各據一方成為原生種,甚至僅在某一地區獨有者即稱為特有種。然而因為近百年來人類因經貿活動發達,經濟糧食植物也被帶至全世界各地栽植,而許多野草種子就可能因此不小心跟著去到了新的世界拓殖,例如小花蔓澤蘭,影響農林業甚鉅。對於原生植物,經過自然環境的篩選或淘汰後才存留,本身仍有許多競爭物種或天敵的限制,若外來種植物本身的生存能力不弱,加上適應新環境且繁殖力較強者,常因為沒有競爭者或天敵的限制而成為入侵種,而排擠了原生種的生存。

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於1943年出版的暢銷書《布魯克林有棵樹》,以「臭椿」作象徵來類比在逆境中茁壯的能力。臭椿是臺灣中部山區原生種,原產地也分布於東亞溫帶地區,它的果實為翅果且產量大,基本上生長快速、適應力強且繁殖力高,然而它在臺灣受到更多優勢物種的競爭,又有天敵昆蟲-臭椿瘤蛾的抑制而成了稀有植物。然而它在原產地之外的歐美地區,因為它強大的生長習性且無天敵,早期引進為觀賞植物,但入侵後造成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許多國家更認定為有害植物,近年來臺灣也協助東歐的斯洛伐克利用臭椿瘤蛾以生物防治方式來抑制它們的族群數量。 臺灣近年引進不少火紅的粉黛亂子草,看似夢幻,其實也和其它外來入侵種一樣,隱藏生態危機。如果稍有不甚可能會步入銀合歡、大花咸豐草等入侵種造成的問題。

臭椿的果實產量豐富,然而在臺灣僅在中部山區零星分布,為稀有植物,卻在歐美地區成為強勢的入侵外來種。(攝於武陵)
美國暢銷書《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主角樹種,類比「臭椿」有在逆境中茁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