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育成老師 / 逢甲大學電聲碩士學位學程)

聲音是有如空氣般充斥於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可以聽見聲音,美好的聲音會產生好心情,一整天工作上班愉快,噪音則是容易產生煩躁感,容易影響心情與工作的品質,嚴重一點則是會影響身體健康,德國艾森大學都會流行病學中心研究人員奧巴(Ester Orban)提到,噪音將會引發壓力、使人易怒。因此噪音之問題為目前人類社會中不可忽視之問題。

科技執法於2021年元旦正式加入聲音系統,「聲音偵測照相系統」正式上路開罰,按照法規,市區道路速限 50 公里以下行駛音量不可高於 86 分貝,速限 50~70 公里行駛音量需低於 90 分貝,有些汽機車熱愛違法改裝,呼嘯而過的引擎爆音嚴重擾民,此將會開罰。略早於台灣執行噪聲政策的歐洲英國政府已於今年度開始執行。

英國即將上路的噪測科技執法,由錄影鏡頭、照相鏡頭、測量麥克風、車牌辨識系統組成,多種儀器來確保最精準的開罰噪音超標車輛

資料來源:https://www.supermoto8.com/articles/4535

為什麼針對噪音去作罰款呢?環保署建立規定已好幾年,但一直沒有針對噪音超標的車輛進行開罰,基於科技日新月異,人們越來越重視噪音對生活的影響。年輕族群對追求速度與感官上的刺激,往往會利用改車的方式,在道路上進行競速飆車,當油門踩得越大,速度越快,聽覺感官聲音產生越大,心理往往會產生滿滿地刺激感與興奮感。而一般人們通常對這種油門加速的聲音產生不舒服感,稱之為【噪音】,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人們聽到不舒服的聲音時,聽覺中樞就會變得活躍,會產生情緒的波動,當情緒活動增強時,人們對這些難聽聲音的敏感度會增加,因此人們的聽覺中樞活躍程度,與聲音的優美程度是有相對程度關係的。

某種程度來說,噪音也可比喻為不想聽的聲音或不喜歡聽的聲音,當同學戴著耳罩式耳機聽著舒服的古典音樂時,心情愉悅並提升當下的讀書效率,並且不小心會跟著一起哼唱,而坐在旁邊的同學聽到從耳機洩漏出來的聲音與歌聲,卻覺得影響到他讀書的心情,並且莫名產生煩躁感,此又可稱之為噪音。噪音是使人感覺不愉快的聲音,換句話說,讓人不想聽的聲音都是噪音。毋庸置疑,街上整天的車聲隆隆,人們攘來熙往間的言語聲是噪音。然而,即使是美妙的音樂,如果不想聽,那麼對我們而言也是噪音。 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噪聲衛生標準組建議,以55分貝作為一般居民區合理噪聲限度的指標。這個聲音大約是一般辦公室的環境聲音,據調查,居民區白天環境噪聲若低於55分貝時,僅會引起個別人產生明顯的煩惱,絕大多數人能夠耐受,高於這個值則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多方面危害。繁忙的生活中,處處充斥聲音的環境,如何保護自己的耳朵,如何不受到噪音的傷害,是目前國際社會關注的議題之一。

【延伸閱讀】

※ 館藏資源

噪音控制與防制

※ 網路資源

淺談噪音及其量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