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智彥 老師/逢甲大學 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

「農業時代的城市,政治、經濟是核心;工業時代的城市,就業、技術是核心;
資訊時代的城市,科技、創新是核心;智慧時代的城市,標準、管理是核心。」

無論城市的發展是局部還是整體,以人為本還是不變的宗理。市民的需求如夏天午後的雷聲隨時出現,不同地方的城市和市民,則因制度與環境建設不同而出現不同的需要。環顧城市建設軌跡,歐美國家基於經濟已成熟、生活已便利,故追求能源與醫療等智慧建設;新興國家則更重視基礎建設與公共管理。從 1992 年新加坡提出智慧島計畫開始,世界各城市對智慧城市的探索與建設就未曾停歇。只是過去僅能透過姊妹市締交、學術研究與觀光旅遊達成交流學習的城市建設,在智慧城市時代就無法單純學習模仿應用了。

大多數的城市治仰賴藍圖,空間先後的決定靠地方政治、時間長短的決定則依賴預算經費,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設卻明顯與先前時代迥異。由於全球經歷資訊時代,許多科技技術已形成了共同規格與標準,且上述標準多由取代各國政府的民間產業或組織所討論制定,循此經驗,智慧科技的布建進程也是如此。因此,智慧城市無法僅依賴國家或政府的力量,科技趨勢、產業創新、民眾需求可能才是決定新興智慧城市建設的動力。目前國際上採用的規格與標準,已經在許多組織推動中產出發展框架與評價指標、共同規格與建設標準。目前各國紛紛建立自己的智慧城市發展框架,國際上最具成熟規模的架構應屬英國標準協會(BSI)所推動的 PAS 181 Smart City Framework1,這個由公、私、第三部門的實務綜整後的指南引導了英國所有城市推動智慧城市的標準,該框架可供不同部門推動智慧城市的設計指南,其中包含「指導方針」、「14 個關鍵的城市治理與實施流程」、「效益實現策略」及「關鍵成功要素」。其非一體適用的想要將所有城市發展成為單一型態,相反地,它用策略、規格、標準來更專注在創新運用科技和資料,將智慧城市不同構面的建設流程化與組織化,藉以有利於後續整合與永續經營,這為市政當局和產業帶來相當好的指引。

國際標準組織(ISO)2也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智慧城市與技術創新相關的標準。 另外一個整合效率較快的國家為中國,由於中國在科技化的進程快速追趕歐美腳步,部分市場應用甚至超前國際社會,例如行動支付、智慧安全等領域。2013 年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ESI)3發布了「中國智慧城市標準化白皮書」,提出了智慧城市ICT參考框架與評價指標,從數據、訊息、知識、智慧(DIKI)四大面向建構了服務、管理營運、應用平台、資源、技術(SMART)策略發展目標模型,從而發展了基礎、支撐技術、建設管理、信息安全、應用等標準體系框架,羅列了數十萬項標準,作為各地建構智慧城市的共同基準,也加速了智慧城市的誕生與成長。

台灣目前推展智慧城市還停留在以六個直轄市各自為政的推展,政策鼓勵不缺、產業應用有餘,惟缺乏一套全國整合後的框架與(國際銜接)標準,使得表面看起來似乎百家爭鳴,但日後與國際標準接軌卻潛藏疑慮。期待產官學未來多方討論,嘗試在一共同平台的架構下,建立台灣長期發展智慧城市的框架與標準,讓地方與民間有規可循,才不會浪費時間與人物財力投入。

看著國際上眾多城市的突飛猛進,我們是該急起直追了!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s://www.bsigroup.com/en-GB/smart-cities/Smart-Cities-Standards-and-Publication/PAS-181-smart-cities-framework/
  2. https://www.iso.org/publication/PUB100423.html
  3. http://www.cesi.cn/page/

本文章封面圖授權:Technology vector created by upklyak – www.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