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闕帝丰老師 / 逢甲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筆者簡略地介紹了斯莫里特《克林克探險記》的內容及其重要性。其中,筆者特別談到了《克》一書所呈現出的「十八世紀男性典型」。談到十八世紀男性典型,就必然會談到「多愁善感男性」(sentimental man/ man of feeling)此一文學角色類型。在十八世紀小說的類型中,「情感小說」(sentimental novels)是非常重要的文類。其主要內容在呈現主角如何「感性地」去面對身邊的人事物。此類型小說的最主要功能在於讓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感同身受」這些多愁善感角色們的美麗與哀愁,並且進一步地內化這些情緒,成為一名多愁善感的人。

在本次的文章裡,筆者要介紹的情感小說是麥肯齊(Henry Mackenzie, 1745-1831)於1771年出版的《多愁善感男子》(The Man of Feeling)。推薦這本小說的第一個理由是它不到150頁,所以是本小巧好讀的小說。另外一個重點是,《多》一書點出了「多愁善感情緒」(sentimental emotion)的優缺點。小說主角哈雷(Harley)的柔情體現於其幫助那些他認為身世或境遇悲苦之人。舉例來說,當哈雷造訪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瘋人院伯利恆(Bedlam)時,他除了震攝於眼前所見之景象外,也在聆聽其中一位院友的故事後崩潰大哭。之後,當一名風塵女子求助於他時,他立刻抵押自己的懷錶來換取前者的一頓溫飽。除此之外,哈雷也幫助這位風塵女子與她的父親重修舊好。然而,這樣的大善人卻也因為其善心而被不肖之徒佔便宜。但是,哈雷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於他人,而是自己。在小說中,哈雷對女主角沃爾頓小姐(Miss Walton)一見傾心。然而,其多愁善感的特質讓他「過度地」小心,以致於對這段感情踟躕不前,直到即將因病過世時才向沃爾頓小姐傾吐愛意。

先不論哈雷的諸多行徑是否合乎常理,其感性的行為模式讓讀者們看到「男性典型」溫柔的一面。相較於斯莫里特在《克林克探險記》透過「年齡」的方式來讓讀者們對於十八世紀男性典型有更深入的了解,麥肯齊的《多愁善感男子》則是讓讀者們看到十八世紀男性角色的多元情感。

 

延伸閱讀:

 Tobias Smollett (1793).The Expedition of Humphry Clinker . London : printed for J.           Sibbald.
   https://s.yam.com/GSz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