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秋煌老師/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EPCglobal標準與供應鏈管理

無線射頻辨識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射頻辨識技術,利用讀取器 (reader) 讀取貼附於物體上的標籤 (tag) 上編碼。每一個標籤上的編碼都是唯一的,因此可以有效辨識環境中的物件。RFID逐漸取代需接觸讀取的條碼 (barcode) 技術,成為辨識科技領域的主流,現今已廣泛的應用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例如:供應鏈管理、醫療照護、門禁監控等。尤其在供應鏈管理上,RFID技術已經廣泛的導入,顯著提升了貨品追蹤與追溯 (track and trace) 的效率,增加企業的營益,更進一步的實現了企業間跨國的協同合作與全球運籌管理。

隨著RFID技術的普及化,為了達到全球化供應鏈訊息交換,需要有統一的標準格式做為溝通的橋樑。因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西元1999年成立Auto-ID實驗室,致力於制定統一標準標籤的標籤編碼─電子產品碼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及其相關的技術。西元2003年,由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 (Uniform Code Council, UCC) 和歐洲商品條碼 (European Article Number, EAN) 組織收購EPC技術,並成立國際標準組織EPCglobal,全力推動EPC及其相關技術,並致力推廣,以建立一個可以隨時隨地自動識別任何物件的開放性全球網路─ EPCglobal Network。

【圖】EPCglobal Network (來源:http://www.meti.go.jp)

上圖為EPCglobal Network的示意圖。透過EPCglobal Network,在跨國供應鏈上的合作企業,可以完全的透視貨品在供應鏈上運輸的情形,可即時掌握物流的動態。在EPCglobal標準的應用上,最著名的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瑪 (Wal-Mart)。為了有效管理其供應鏈上的貨品,沃瑪於西元2005導入EPC技術,要求前一百大供應商在其商品上貼附 EPC 標籤,目標是使整體貨品從生產、運輸、庫存、銷售上,都能有效的控管,顯著的節省了管理上的成本及提升了企業的利潤。

現今,全球的產、官、學界都陸續的導入EPCglobal標準於產業中,或投入相關技術的研究,而台灣也正積極的參與其中,積極的推動產學上的發展。而EPCglobal組織也正逐步的將其技術推廣至更多的應用領域,並整合其他新興的通訊科技,例如:近場通訊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期待將RFID技術,由現今的全球運籌管理上,延伸為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帶動一波新的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