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明仁老師/逢甲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除了規範新建築物變成「綠建築」外,目前台灣的 1 00 棟建築物當中,有 97 棟是舊有建築物,其中只有少數建築物是依照建築外殼節約能源設計規範興建,但絕大多數的舊有建築物,仍存有隔熱或遮陽設計不佳、空調主機效率差,基地綠化設計品質不良、以及嚴重浪費水資源等問題。其實,上述問題只要經過適度的改善與調整,都可在電費與水費上獲得極大的回饋。如果為數眾多的舊有建築物也能跟上綠建築腳步,對節約能源、水資源、改善環境舒適度與地球環保等方面,都有積極正面的意義與貢獻。內政部營建署有鑑於舊有建築物目前尚非屬於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專章之適用範圍,因此為幫助舊有建築物進行綠建築改善工程,且考量台灣亞熱帶、濕熱及海洋型氣候等環境條件,將以目前綠建築設計指標為藍本,包含基地環境、建築物軀殼體、室內環境、設備、建材等廣為蒐集與彙整,選擇適合於舊有建築物之設計及構造圖例,編製參考手冊,做為未來舊有建築物改造技術與推行之參考。

綠建築標章之分級評估制度

       
以上介紹了許多綠建築的基本概念,但是綠建築對地球環境的貢獻有多有少,那我們應該如何來分辨其優化程度呢?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規定,分級評估判斷以自然對數常態分佈圖之概率比例,劃定五個概率區間為分級獎勵之標準,分別為鑽石級、黃金級、銀級、銅級與合格級等五個等級。其得分概率為95%為鑽石級;80%~95%為黃金級;60%~80%為銀級;30%~60%為銅級;30%以下為合格級。這樣一般民眾即可透過分級制度明瞭綠建築的優質程度,對設計的建築師而言,將更能積極發揮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最大功效的動力。

綠建築標章實施後之效益
       

民國90年行政院核定實施的「綠建築推動方案」,該方案於96年底實施完畢,並於97年繼續執行「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綠建築審查至98年底已審查通過2418件候選綠建築證書暨綠建築標章案例,合計約3124萬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平均每年可節約電力7.9億度、水資源3,488萬公噸,相當於每年可節省19.7億元。依林務局森林資源調查,全台林地總面積為210萬公頃,人造林地二氧化碳固定量每年為14900公斤/公頃。綠建築所累積的二氧化碳固定量效益經換算,約等同可產生34200公頃的人造林地之二氧化碳固定量,佔全台總林地1.63%,綠建築所產生的無形效益實在驚人,我們應該全民共同來支持綠建築。綠建築的技術日新月異,實非三言兩語可講述清楚,今天感謝圖書館讓我有一個園地可以與大家來分享綠建築的基本概念,也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來守護健康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