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緯老師 / 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隋唐以後,值得關注的是,一方面金銀首飾發展達到高峰,不僅具有強烈的時尚感,同時更朝向了具「女性氣質」的文化意涵發展;[5]同時,也開啟了金銀供器的風潮。法門寺地宮除了出有銀鎏金菩薩像(圖4),另見有鎏金銀熏爐(圖5)、金質與銀質舍利棺、金銀寶函(圖6)、金鋼杵與金錫杖等;其它地點出土金銀舍利棺的實例甚多,如甘肅涇州大雲寺的舍利銅函金棺銀槨、陝西臨潼代王姜原村慶山寺遺址塔基的金棺銀槨,以及江蘇江甘露寺鐵塔地宮的金棺銀槨……等,顯見金銀供器不只是流行於唐代的長安,也普見於各地的宗教習俗。
圖4(左):銀鍍金帶座菩薩,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圖版:《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金銀器(二),圖版128。
圖5(中):銀金花五足香爐并盤,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圖版:《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金銀器(二),圖版108。
圖6(右):銀鍍金四天王盝頂寶函,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圖版:《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金銀器(二),圖版131。
根據齊東方研究,唐代出土金銀棺、槨和塔,共12件。[6]塔只有1件,見於法門寺地宮。其它主要則是棺槨類器物為主,材質有金、銀。棺槨造形基本上與今日所認知前高後低之長方形葬具的外觀一致,並可分成兩型:A型是棺槨前高後低明顯,蓋頂呈現陡坡形,帶欄杆的底座;B型前高後低較為平緩,底座簡潔而無欄杆。
備註:
[5] 李建緯,〈唐代金銀飾品研究--以性別與裝飾功能為中心〉,《史物論壇》第16期,2013年6月,頁33-79。
[6]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頁127。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