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緯老師/歷史文物所)

一、 對梧棲朝元宮的認識
梧棲在清代已設有鹽館,乾隆35年(1770)與福建有戎克船往來貿易;乾隆50年(1785)成為港口街,港口功能的發揮與市況繁榮;道光年間梧棲已發展成為中部地區大商埠。有人口聚集的地方就有寺廟,因此梧棲朝元宮的出現,與當地郊行的興盛有關。朝元宮位於臺中市梧棲區中和里梧棲路140號,主祀天上聖母,據廟方表示,其媽祖神像係自湄州嶼媽祖昇天洞恭請來臺奉祀。宮內除了主祀媽祖,另從祀有千里眼、順風耳、福德正神、城隍爺、註生娘娘、觀世音。

圖1:梧棲朝元宮正面

有關該宮的歷史,根據〈梧棲朝元宮初探〉所載,係於嘉慶年間由航商、或道光2年(1822)鹽務司爺林啟德恭請而來的媽祖供居民膜拜;咸豐8年(1858),在現梧棲海關舊址,由黃玉偕獻地,水郊金萬順等米商同業發起建廟(《梧棲鎮志》則記載咸豐6年(1867)於舊海關附近興建);同治3年(1864)遷建現址。目前宮內三川殿正門兩旁有「咸豐丁巳年」(咸豐7年,1868)款的青斗石獅一對,從落款來看,咸豐6年很可能是朝元宮倡建之年,而咸豐7年或8年則是完工之年。


圖 2:梧棲朝元宮三川殿所建賢豐丁巳年(咸豐7年,1857)青斗石獅

昭和10年(1935)中部大地震受損,楊錦標捐錢修繕;民國44年黃海泉發起,向旅外鄉友募捐完成寺廟的修建,民國45年迎神入廟;民國52年籌建三川殿及廟前殿,及今日所見廟貌。民國63年10月舉行圓通建醮,民國81年牌樓完成。
有關該宮的祭祀活動,明治41年(1908)委託「獺江金合茂船東」,於泉州塑軟身媽祖神像一尊,今稱「湄洲二媽」,前往湄洲天后宮祖廟開光返臺後,各地瞻仰神明迎請遶境3天,遍及大肚上中下堡53庄;明治44年(1911)、大正4年(1915)朝元宮媽祖回湄洲祖廟謁祖進香;大正6年(1917)至大肚東西堡遶境4天;國民治府遷臺後,每年於媽祖誕辰日前,於中央路以西各里繞境。
二、 梧棲朝元宮所見文物
本次調查於2013年8月27日前往登錄,宮內所見文物(未含神像)有13件/組,分別是「永康四海」匾、「功同覆載」匾、「慈雲遍地」匾、「湄島梧津」楹聯1對、朝元宮湄洲聖母石香爐1件、蚰龍耳宣爐1件、翹頭神案1張、「湄洲祖廟」印璽1件、明治年款進香旗1面、「湄洲天上聖母」頭旗1面、湄洲祖廟香符1紙、香條印版1件、儀仗兵器一組。
根據口訪調查,宮內現存媽祖神像10尊,分別是湄洲媽、開基媽、水郊媽、船頭媽、眾街媽、食祿居媽、平安媽、港媽、鎮殿媽、英烈媽。但因神明禁忌,故並未予以拍攝紀錄。
「永康四海」匾:寬約200、高約65公分,木製橫匾,拼接而成。字上亦見拼接痕,字和板痕一致。中行片狀陽文金字「永康四海」,上款陽刻金字「同治歲次辛末孟夏吉旦」(1871),左側有一陰刻璽印。下款陽刻金字「泉郡晉邑祥江商船戶蔡隆順敬酧」,左側有兩陽刻璽印。匾有龍紋框,以及二麒麟回首斗座,座斗位置顛倒,匾體似有修復漆痕。

圖 3:梧棲朝元宮‧「永康四海」匾

「功同覆載」匾:寬約190、高約70公分,木製橫匾。中行片狀陽文楷體的「功同覆載」;上款陽刻金字「明治戊申年孟秋穀旦」(1908),明治戊申四字旁有印款;下款陽刻金字「梧棲港區街長林嘉興敬立」,款下有兩璽印,「林印」為陰刻,「嘉興」為陽刻。未見拼接跡象。斗座架於樑上。

圖4:梧棲朝元宮‧「功同覆載」匾

「慈雲遍地」匾:寬約200公分、高約100公分,木製橫匾。中行為笑竹陽字楷體「慈雲遍地」,「雲」和「地」字能見毛筆破鋒;上款陽文金字「大正七年同月穀旦」(1918),正字旁有一璽印;下款陽文金字「臺中市民有志一同正五位勳四等三村三平謹書」,款旁有兩璽印。匾身未見拼接,可能為整料製作。匾框為龍紋,匾額兩側則是鳳凰透雕,但應為神龕一部份,與匾之年代不同。匾面上方有雙鳳朝日透雕裝飾,斗座置於樑上。

圖5:梧棲朝元宮‧「慈雲遍地」匾

「湄島梧津」楹聯:位於正殿神房左右側,厚3公分、寬23分、高120公分。扁長形木製楹聯一對。黑色底漆,金蔥陰刻字。上聯「湄島分支英靈顯赫」,上款「大正九年(1920)季春穀旦」;下聯「梧津威鎮懿德昭彰」,下款「洪文□(日?)敬書」。下款下方有兩枚篆書方印。上下聯與上款皆為行書體,下款為行草。

圖6:梧棲朝元宮‧「湄島梧津」楹聯

「朝元宮湄洲聖母」石香爐:口徑24、最寬45、高23公分。位於正殿供桌壓克力罩內,外形為圓簋式,廟方表示其材質可能福州北部所產的壽山石。爐身兩側有高浮雕大型獅首。正面陰刻「朝元宮湄洲聖母」七大字。一側年款為「明治四十四年(1911)辛亥四月吉置」;另一側則有「臺中廳梧棲港街莊水波敬奉」之陰刻塗金字楷體。器身完好,爐身與底座可分拆。

圖7:梧棲朝元宮‧朝元宮湄洲聖母石香爐,明治44年(1911)

蚰龍耳宣爐:口徑10公分、最大徑17.5公分、高6.5公分。內褶平沿爐口,鼓腹,圈足。器呈黑褐色。器腹有一處破洞,有一處凹痕。器底有款,篆書陽刻「宣德年製」,字體較為清晰。器腹內部有破洞。圈足與蟠龍耳為焊接而成。器壁薄,手感輕,器身內外皆有附有香灰與焦油。從年款篆書「宣德年製」與爐耳形制判斷,該爐可能是日治時代以前的製品。

圖8:梧棲朝元宮‧蚰龍耳宣爐與爐底年款

翹頭神案:長270公分、寬90公分、高160公分。木製翹頭神案。翹頭,正面有九垛仔,分別不同花鳥博古題材,陰刻上金漆。兩側有花草龍吞捲草透雕裝飾。牙子飾以花鳥博古透雕裝飾。正面兩足為螭虎吞捲草,有底座。該件神案風格古樸,應是19世紀後半治20世紀初的文物。

圖9:梧棲朝元宮‧翹頭神案

湄洲祖廟香符:寬17.5、高25.5公分,目前以壓克力框裝裱,為印版符紙。紙上有「湄洲祖廟」字樣,下有持笏媽祖坐姿像,左右各有一持扇宮女,印有「祈求平安」字樣。紙上有一方朱印,印有雙龍海水波濤邊框,篆書字「湄洲祖廟天上聖母護國佑民靈寶□□」,朱印上角略模糊。框上有一方刺繡八卦符,寫有「湄洲祖廟」,年代待考。
香條印版:1件,長12公分、寬3公分、高105公分,木製印版。陽刻「玉旨奉□敕封威鎮梧棲街朝元宮天上聖母謹擇□月□日遶境闔堡平安」。器身泛黑,底部略有缺損,從字體風格判斷,應屬日治時期所刻。

圖 10:梧棲朝元宮‧湄洲祖廟香符     圖 11:梧棲朝元宮‧香條印版

「湄洲祖廟」印璽:長7公分、寬7.5公分、高10公分。壽山石製獅鈕印璽。正方形,呈黃綠色。印璽上刻有一隻臥獅,獅開口,獅鬆似波浪。璽正面有行草陰刻「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之字體。印璽刻有篆書「湄洲祖庙天上聖母護國佑民靈寶府笈」,璽之手感沉重,器身完整。璽印器身上的道光19年,不排除是後刻。

圖12:梧棲朝元宮‧「湄洲祖廟」印璽

明治年款進香旗:寬23公分、高30公分。長方形旗幟,以壓克力裝裱。右邊有一長條布,寫有墨字「明治四十四年(1911)梅月黃瑀因」。長布條上下均破損有髒汙,「黃瑀因」三字已遭塗抹,但仍能辨識。旗幟本身呈暗紅,三邊接縫深咖啡色布條,暗紅布底接逢三邊繡花布條,已有破洞,髒污嚴重。
「湄洲天上聖母」頭旗:寬81公分、高117公分。玻璃框裝裱,長方形布製刺繡進香頭旗一幅。左側為紅色布條,旗面為桔色底布,布面繡字「湄洲天上聖母」,字兩側有雙龍太陽,自下方有海上湄洲祖廟刺繡,布面次繡繡線有脫落現象,有水藍色亮片點綴其上,亮片亦為線縫。旗幟三面有接縫雙層布條,底為綠色,上為黑色,黑色布條上纏枝荷花圖案,圖案以金線壓邊。桔色布面下方處有線繡人名,人數約23人,但人名末字被布條接縫遮掩,無法完全辨讀。布面有破洞,亦有修補痕。從工藝與繡法來看,屬於日治時代。

圖13:梧棲朝元宮‧明治年款進香旗 圖14:「湄洲天上聖母」頭旗

儀仗兵器:1組,木製出巡兵器。據廟方表示,為日治時代聘請鹿港名匠所製。皆以木頭雕刻成形,儀仗牌有兩塊,分別寫有「風雨免朝」與「諸神免參」。兵器與柄多為榫接,部分是一體成形。兵器大約是4組重複,共64把。木柄皆施朱漆,器頭上有金漆,有部分兵器脫漆。製作工藝精細且具傳統特色。

圖 15:梧棲朝元宮‧儀仗兵器

三、 小結
從廟方所存文物年款來看,屬於清代有1839年(道光19年)石質印璽,以及1871年(同治10年)的「永康四海」匾。其中,由於朝元宮建於咸豐6~8年間,故道光19年款的印璽可能是後世所增添文物,故明確屬於清代者僅為同治10年的「永康四海」匾,其贈匾原因不明。
屬於日治時代的有1908年(明治41年)的「功同覆載」匾、1911年(明治44年)的「朝元宮湄洲聖母」石香爐與進香旗、1918年(大正7年)的「慈雲遍地」匾、1920年(大正9年)的「湄島梧津」楹聯、以及風格具日治時代的翹頭神案、儀仗兵器與香條印板,佔宮內文物多數。這批文物大多和湄洲進香一事有關。
從上述文物年代分布範圍來看,朝元宮在日治時代,尤其是明治41年到大正年間為其最興盛之時期。再從文物落款人來看,有梧棲港區街長林嘉興、正五位勳四等的日人三村三平等,說明其信徒並不限於漢人。同時,坊間流傳的一幅大正6年中部媽祖七媽會的舊照片中,也可見到梧棲朝元宮媽祖坐在上位,顯示朝元宮在日治時代香火之盛、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