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可能是一種比較屬於緩慢且持續性的過程,短時間不見得可以感受到變化,但微改變是一直在進行著。它必須也必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儼然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以此對待生活、對待環境。如今,為何變得如此刻不容緩呢?地球隨處可見的危機及警訊,氣候、生態的反撲,緩慢的改變敵不過瞬息的轉變。老實說,我們唯一的地球忍了百餘年之後,承載不了日漸惡化的種種,才顯露出其千瘡百孔的滄桑。

許多研究數據顯示,清楚明白的告知我們,建築所產生的影響對環境而言是舉足輕重的,甚至過半。所以追求人類福祉的腳步是必須調整且重新認知的,這是一種求生存的必然妥協,對於環境保護則是分秒進行地身體力行。建築的演化與進展,無不圍繞這關乎人類存亡的大議題。這樣的關懷已然成為全世界的使命。無法置身事外!

最近有一實例,有機會讓人放慢腳步,體驗生活中的永續思維。2013雲林虎尾農業博覽會的規畫構想,從涵養環境的歷程到展區極具永續思維的規畫,著實令人感動再三,如規畫園區的主要建築師所言:規畫的構想有三要素-人、土地、及作物。由在地出發的觀點去思考,人、土地與作物之間的關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構築本身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思考,環境附近有甚麼可以利用的資源。設計團隊發現竹子是一個非常主要的角色,因此用創新的概念來發覺竹子的價值。竹子的特色是生長快速,四年可以成材。且強度非常好。知其長處並發展一套方法來處理。竹子主要應用在展館的做法,是採用構架的型式,用梁柱的概念將其架構起來。其中包含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概念,斗栱的概念,透過層疊不同的,多層次的接點,可以形成比較堅固的構架系統。另外,竹子構架系統,也是與整個外部的環境做結合,使其視野也不同的層次,也更開闊。而園區內的微笑餐廳附近的作物,將做為食材來使用。食材同時也是景觀的一部分,具有雙重的意義。展區中的餐飲區或休憩區,都細緻地關照到人活動的基本需求後,關懷土地的訊息,呼應涵養環境的脈絡。這樣的設計觀與思維,亦是永續建築、永續生活的核心價值。

若只是單就建築物層面來努力追求其”永續性”是不夠的,土地上面本來就有很多樹,從土地自然生長而來的樹,跟環境的融合,這就是土地生命力的展現,對人跟土地都是友善的表達,慎選構築方式,材料,一種可持續的過程,對土地沒有太多外來的植入與負荷,是最有力且溫和的在地宣言。

所有的策略都是用來完成最終目標:建築物可以回饋環境,支持並復育自然棲息地與人類建康,同時提高生活品質。

圖(1) 復育自然棲息地 (林衍良/攝影)
圖(2) 人和各種不同的生命要素能一起永續發展,而最主要的目的是照顧人的需求
(http://permaculture0tcu2013.blogspot.tw/2013/03/blog-post.html)
圖(3) 永續與友善環境的實證 (林衍良/攝影)

【館藏資源】
學位論文
書名:台灣竹構建築結構體構法之調查硏究作者
作者:穆寶貴撰
館藏地:建都分館
索書號:441.3 007M 96-40

圖書
書名:推展竹材建築與落實竹材科技補助硏究計畫
作者:黃世孟硏究主持; 劉安平協同主持
出版社: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館藏地:總館
索書號:441.53 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