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開車走習慣的路線,只見綠燈亮起,汽車緩緩移動,摩托車卻轉入快車道東奔西竄,前方也沒看到什麼異樣,心中不免生起OS「不到20公尺的路,有那麼困難嗎?」接近路口時,才看到一位老婆婆的手推車上面橫放一快鐵皮,幾乎佔據整個右側慢車道;她口中唸唸有詞又比手畫腳,似乎在通知人車迴避,看到事實後,也解決我心中的疑惑。

我的鄰居是職業婦女,暑假後在幼兒園就讀小孩升上中班。新來的老師可能是求好心切,要求每位小朋友一定要吃完午餐,否則就要請他們將剩飯剩菜帶回家,讓家長知道孩子們在學園的飲食習慣。這位母親認為老師的行為,可能造成小朋友的困擾而不想上學,而且她要清洗一團亂的書包而感到煩惱。我了解她的想法後,她決定找個時間和老師談談,以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

我的朋友在一家即將民營化的公司工作,最近他答應要幫忙的事卻沒做到,我也氣得不想和他說話。當我在看《幸福的魔法》一書,看到一九八六年Elie Wiesel’s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提到「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衝著這句話,我決定鼓起勇氣要打破僵局,約朋友吃個飯、聊聊天。因著時空因素,我的火氣也降低一些。見面時我聽他說話,才知道他在工作中面臨很大的壓力。他擔心公司在明年即將被整併後,害怕自己會被列為裁員對象因而飯碗不保,所以在工作上戰戰兢兢、力求表現,就是希望能獲得主管的賞識;一旦發現部門的業績下滑,他會對部屬官腔官調,大聲喝斥,要求大家要振作。聽了他的內心焦慮,我請他想想「這是他要的生活嗎?」他並沒有立刻回答。我當時心想,一直想巴結長官,只會有一時的效果,而造成與主管關係更為卑微;他長期下來以權威帶領部屬,可能遭致軍心渙散的後果,反而令自己更為緊張、痛苦。這些日常工作的壓力,彷彿如影隨形緊緊跟著,不舒服的情緒隨時湧上心頭。與朋友一席談之後,也開啟我的智慧。如果換成我是站在他的位置,我心中事先盤算著「我的生活有需要受到他們的影響嗎?有必要受他們言行的干擾嗎?」

每個人的生命,每天都在上演一齣齣戲,小至每一刻的生活瑣事,例如,忘記帶鑰匙、帳單不見了、密碼不記得;大至重要事件的壓力,例如,拜訪客戶的結果不如預期;你再三交代的事,對方總是表現不盡如人意而令你生氣,你們的產品總是被對方公司挑三撿四而令你氣餒;在工作團隊上你和同事各自堅持己見而感到無奈;在人生的轉捩點是否要另覓新職而徬徨。但是或許有時候,你的企劃案在會議中被經理大力肯定,當時心中雀躍、驕傲,令你久久無法忘懷。惱人的情緒被自然喚起無法避免,但有時在生活、工作中經驗到正向的情緒,則要相信自己能學習掌控、整理個人的思緒,能尋求更為有效的雙贏方法,有助於增進個人、他人、團體的利益。

首先,平時就要有意識覺察、記錄個人的情緒反應,做為反思的依據,學習以理性想法表達自己當時的情緒。例如,我家的小孩在工作中遇到業務員推銷保險,她說「你不用急著push我,我不想急於做決定,謝謝你的好意,我全盤了解後,有需要我會跟你聯絡。」在機場航空公司負責劃位的服務小姐,面對咆哮、大罵三字經的民意代表,仍然很客氣、不急不徐的對著他說「對不起,先生你還是要排隊。」

其次,有時我們出現負面情緒,那麼就不一定能以理智掌控時,一旦無法控制而宣洩,自己也要為失控的情緒負責,例如,在大學時期舉辦社團活動,我無法原諒幹部的散漫行為而發怒,十年前我寫mail向他們道歉,表達自己當時的想法與衝動的行為,時至今日我們又成為好朋友。其他方法例如,暫時離開現場、心中默唸「從1到8」讓負面情緒的強度降低,至少能減少負面情緒造成的殺傷力。

第三,能否掌控自己的生活,相對的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當自我掌控性提高時,在人際關係中儘可能以誠心面對自己的情緒,讓同事了解你的底線。同時我們也要學習接受有些事情是個人無法掌控,例如,我的朋友面對新的經營團隊可能會有新的方針,必須相信面對未來的改變,本來就會有許多不確定性。與其成天胡思亂想,到不如把目前的工作當成志業全力以赴,就算恐懼無法避免,也要帶著勇氣勇往直前,看重自己努力所帶來的成效。若自己今天工作突破限制、有成就感,記得和自己內心對話「我今天做的很好,我真是帥呆了!」

第四,自我調適是必然的過程,Kegan(1982)認為適度的挑戰會帶給學習者成長,也許改變習慣會帶來陣痛,但果實總會甘甜。因此覺察到痛苦的存在才能改善,學習放下「我執」,以適應代替因應,接納新事物。最簡單的比喻「握緊雙手什麼都抓不住,放開雙手接納、釋放!」面對人際、工作產生壓力,可能是因為自己「想要」改變別人、「在乎」別人的想法是否和自己一樣。聖嚴法師提到「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是貪,想獲得『不需要』的就是貪。」當自己需要與家人、朋友建立親密關係,就會認真傾聽對方的聲音,當我需要這份工作,要思考以樂觀、活力克服挑戰。與感覺同在、專注呼吸、放鬆、活在當下、認清自己所要做的選擇,進而實踐、行動,帶來圓滿自利的力量將是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