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提供我們維持身體健康所需的營養成份,當我們在家享用充滿媽媽愛心的家庭料理,或是在美食餐廳品嘗廚師用心烹調的精緻料理,或是在速食餐廳快速進食平民餐飲,大家的心中應該沒有人會認為這些食物是含有毒化物的不安全食品。但是,消費食品市場層出不窮的食品汙染,黑心食品以及濫用食品添加物等事件,已經讓大家對食品安全產生疑慮。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毒化物與食品是如何聯結在一起,才能自我判定不安全食品的來源。

      毒化物與食品結合在一起的時機,從產地至餐桌的過程皆有機會。在栽種或畜養階段,農民為減少作物的損失,會使用各種不同的農藥防治病蟲害,但是,部分農民因錯誤的用藥方法,導致蔬果出現農藥的殘留。水產養殖則會使用殺菌劑治療魚病,而導致藥劑殘留魚肉。動物養殖則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或是使用生長激素縮短飼育的時間,甚至在飼養後期使用瘦肉精,作為肉質的改善方法,造成這些藥劑殘留在肉品上的問題。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不可能讓大家每餐都只食用新鮮食材,或是每天耗費許多時間準備食物與餐點,因此加工食品便成為多數人的日常飲食的來源。所以食品加工業者會將有些食材,經由日新月異的食品加工的技術,再輔以各種「毒」家功能的化學添加物,不但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而且更能提升食物的色香味與口感。但是,如果食品加工業者罔顧民眾的健康,添加過量的藥劑,甚至使用工業級的化學藥物時,就會造成黑心食品。除此之外,有些食材經由燒烤方式烹飪後,可能會產生致癌物。最後是盛裝食物的容器或是餐具的材質,也潛藏毒化物。塑膠材質除了需留意塑膠單體的化學成份外,更須注意添加其中的塑化劑之類型。紙類製品則須注意油墨與溶劑的殘留問題。

      環境中的污染物也能經由食物的途徑,進入人體導致中毒。多氯聯苯曾在日本造成油症事件與在台灣造成米糠油中毒事件。戴奧辛曾在國際間造成乳酪的汙染,也曾在台灣造成毒鴨蛋的問題。鎘米的來源也是因稻田的灌溉水受到含鎘的工業廢水汙染而產生。在半世紀前,日本民眾誤食遭受甲機汞汙染的魚肉,而導致水俁病,如今,因福島核能電廠的幅射廢水外洩,而導致日本近海的漁產皆有輻射汙染的疑慮,後續的污染效應是否會擴散至其它遠洋漁產,應該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食品中是否有毒化物的殘留,我們無法由肉眼判定,除非藉由化學分析作檢驗,才能判定有無。對一般大眾而言,我也只能提醒各位,切勿完全相信無毒食品或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