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鏈設計」提供最佳的解決之道,其所秉持的理念主要有二:
1.我們無法直接改變降雨量,但我們可以藉由低衝擊開發設計(Low Impact Development)方式維持地表入滲量,讓落下的雨水在基地上停留最長的時間,入滲最大的量,亦可將雨水做儲留與再利用;
2.導入蓄洪、分洪做法,以積少成多的概念,鼓勵多做小型蓄洪設施,以調節洪量、控制洪水,尤其是流域愈小的地方,其效果愈大;故可由家戶與社區為單元具體落實。
雨水鏈設計(stormwater chain)(Dunnett and Clayden, 2007)換句話說就是「設計雨水滴之旅程」,以使雨水停留在基地上最長的時間、入滲最大的量,讓水過濾淨化、蓄水再利用,減少雨水直接進入周邊排水系統的量,以達到分散防洪的效果。利用生態滯洪(bio-retention)的方式是低衝擊的開發方式之一,設計一個雨水循環系統,首先減少開發基地的不透水面積,以減少逕流水量,讓水儘量像在自然地中的移動,邊流邊過濾、入滲,並以此淨化水質,亦建議將雨水做儲存蓄水再利用,以使流出基地的水最少。雨水鏈的設計示意圖,如圖6 所示,藉由表 1鏈結單元包括建物之屋頂花園、陽台與露臺綠化、立面植生牆、水撲滿與地下儲水槽、景觀中之透水性鋪面、滯水植栽槽、景觀草溝、滯水(雨水)花園與人工濕地組合設計,使落在建物或景觀中的水能在流經的鏈結單元內,入滲、淨化、儲留與再利用,除能防洪、省水又有創造棲地、減少逕流、休憩運動、種植生產、隔熱節能、淨化水質、優化景觀等功能,真是一舉多得呢。
表 1 雨水鏈之鏈結單元之理水方式與優點效益比較表
註
1.Photo a: 取自 任靜與越黎明( 2003)
2. Photo b c : 取自 Dunnett and Clayden (2007)
圖6. 雨水鏈之鏈結單元組合示意圖
參考文獻
- 任靜與越黎明 2003 德國生態水景設計-規劃、設計和建築中水資源利用 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 吳自強(編) 2009 上海世博可持續規劃設計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趙大衛 2000貝類生物指標在環境變遷及污染評估上的應用 環境教育季刊 (42):67-76。
- 王漢泉 2002 台灣河川水質魚類指標之研究 環境檢驗所環境調查研究年報9:207-236。
- Dunnett, N. and Clayden, A. 2007 Rain gardens. Managing water sustainably in the garden and designed landscape. Timber press. USA.
- http://www.armreedbeds.co.uk/resources/constructed-wetlands/horizontal-flow/
- http://www.selba.org/EngTaster/Ecological/Water/SubSurfaceFlowConsWetlands.html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