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義芳老師 (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歷史上許多典故與飲食有許多關連。如中國菜餚中之名菜:像是左公雞、麻婆豆腐、紅嘴綠鸚鵡;(註一)晚近如轟炸東京、度小月擔仔麵等是。(註二)其中因歷史發展而成相異其趣的更不算少數,在中西飲食文化史中另顯特色。例如法國人將酒莊稱之為
CHEATU係源於中古歐洲之城堡(castle)。中古歐洲之修道院,一如騎士所守著的城堡一般。他們在此地許多地窖中存放葡萄汁,漸漸形成發酵的葡萄酒。對於在苦行修練之修士們而言,它提供了食物貧乏時能量及熱量的來源。因此成為今日歐洲人日常飲用之葡萄酒,其生產地之酒莊一詞的代稱。

 

 

隨著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探險,當西人東來時,帶來了許多物品中也包含了洋點心特別是吐司、麵包、蛋糕等,直至今日這些被視為文明開化的西洋食物,仍保留著當時的名稱。如日人仍將麵包稱為パン(pan-來自葡萄牙語);而較早接觸西方的長崎則將蛋糕視為文明開化的象徵。不僅生產販賣店名稱為文明堂,蛋糕更直接音譯為kasutera(亦即城堡castle之音譯)。今日台灣所稱之長崎蛋糕則係指此一種長條形蛋糕而言。顯見城堡一詞渡洋東來後的轉化。


 

更有趣的是日本人稱為天婦羅(天麩羅)的油炸物源自於葡萄牙語temporas(原係指時間與溫度的控制)一詞,日人音譯為tenpura而成。日人將食材裹上蛋及麵粉調成之漿液再放入油鍋中,炸出呈金黃顏色之油炸食物。用以區別於來自中國直接乾炸(有時也沾點乾粉)的唐揚(karaage亦即中國風之油炸)食物。然而傳至台灣,則有人發明了新詞叫甜不辣。除了極少數仍保有其原貌外,大致皆已改變其食法。他們將魚板、蔬菜等放於湯中熬煮,取出乾料沾甜辣醬食用。此種食物其實較像日人所稱之關東煮或台灣南部所稱之黑輪(由日文譯來)。 


 

而今日日本人視為珍饈美味之河豚(讀如hukuhugu),(註三)則不僅標示了九州與本州地域性歷史發展的特性,更與中日甲午戰爭有關。(註四)當時日方選定之議和地點馬關(今之下關市),除了與明治維新政府的領導者伊藤博文等人有關外,當地割烹旅館春帆樓的河豚美食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今日春帆樓已改建成新式旅館,不復當年古味,但是第一家獲得日本河豚料理特許執照,仍為該旅店的噱頭之一呢。

 

註一:左公雞傳說係因左宗棠而得名,另有宮保雞丁與丁寶楨有關。麻婆豆腐與創制者張麻婆(臉上長麻子)有關。紅嘴綠鸚鵡係菠菜連根煮食之形色,傳說慈禧逃難時,農家以此菜招待。


 

註二:對日抗戰時,有以鍋巴蝦仁將燴料倒入鍋巴時滋滋作響,稱做轟炸東京。度小月係漁民在無法出海作業時,擺小攤賣麵食以度日之意。


 

註三:本州之人多讀如hugu之濁音,然其音同於「不遇」;而九州之人清濁音較無法分辨,故讀如huku。下關市雖位於本州靠近九州之地,讀如huku其實也是求吉利,因其讀音同「福」一字。


 

註四:筆者曾撰有〈馬關百年話河豚〉一文詳敘其緣由。刊載於《創意日本料理》一書,編著者為李昆翰,1997年,台中巴黎春天出版,共125頁,筆名莊子敬,國圖、東大圖、高餐圖皆有收藏此書。目前籌畫出版中之《另類歷史:百年馬關話河豚》一書中即將以此篇之修訂文章為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