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緯老師/歷史文物所)

第二節  搖錢樹的形制與空間分布

在結構上,搖錢樹主要分作樹身和樹座兩部分:樹身部分由青銅所鑄,由枝葉組合而成,樹身插于樹座之上,往往多節配合,有的樹干中嵌入木心,有的整樹塗上鎏金,上有仙人、神獸、西王母、佛像、動物、蓮花、錢紋…等圖像【圖2-5】;在樹座部分,有陶質與石質,而以陶質居多,陶質樹座多為紅陶胎,器表施釉,多塑為山型,並配有虎、羊、辟邪、人物、神獸、佛…等【圖6-7】。整體來說,搖錢樹的組成有幾個基本元素(elements):

其一、樹幹或樹枝為青銅鑄,樹座為陶製或石刻。

其二、樹幹一般三向,橫列八或九枝,樹葉通過插孔與樹幹相連。

其三、樹葉上有方孔銅錢或神話人物,在題材上相當多樣,有西王母、后羿、蟾蜍或玉兔、四神獸、天祿或辟邪、靈芝、龍馬鹿熊等動物、佛像以及舞樂百戲、農耕圖…等題材。

 

 

據目前出土的搖錢樹(包括錢樹座及殘件)資料統計上來看,總數應在60件以上,[1] 在上述的分布範圍中,主要以四川地區最集中,數量也最多,至少出土了30餘件以上,大部分集中在東漢時期。

目前考古發掘資料中有確切紀年的「搖錢樹」,時間最早的是雲南昭通出土的一件帶有紅砂石的錢樹座,上面刻有東漢章帝「建初九年(西元84年)三月戊子造」的銘文,[2] 最晚的一件為蜀漢保山旺官營出土的搖錢樹座,上有陽文為「延熙十六(西元253年)年七月十日」,延熙為蜀漢後主劉禪年號。[3] 就地域上來看,雖然考古資料顯示最早的搖錢樹並非出於四川,但從多數的搖錢樹出於四川的現象來看,顯見搖錢樹應是本地的主要信仰,其發展脈絡亦最為完整。搖錢樹考古分布區係以四川盆地為中心散播開來,故推測此地應該還會發現年代更早的搖錢樹。

 

 

第三節 搖錢樹是道教圖像還是佛教圖像?

搖錢樹究竟象徵了什麼?某些研究認為它反映了漢代人「唯財是舉」的觀念,認爲只要搖動錢樹,就會財源滾滾。舉個例子,我們有時會餐廳或冷飲店吧台上見到陳設著來自日本的招財貓或含著錢幣的三腳蟾蜍,這些作為招攬生財的象徵吉祥物,功用就和搖錢樹一般,是作為財富的吉祥物--但其實搖錢樹的用途更廣,因為它同時還具有宗教信仰上的意涵。道家甚至認爲它是人間通往天堂的樹,縮短了人間與天上的距離。

學者對搖錢樹的定名,普遍認為是神樹,如扶桑、若木、建樹…等。就形制演變與題材關係的過程來看,搖錢樹本體部份與陶座上的題材,不外兩大類一是長生不死,以西王母為中心的神話世界,包括瑞獸神禽、靈芝仙草、仙山樓閣;二是榮華富貴,此圖像通常是綴滿樹枝的銅錢,持竿打錢的人物造型,與撫琴、擊鼓、雜技、博弈的生活場景。

[4] 就四川出土完整的搖錢樹來看,搖錢樹整體是呈現一個神話世界與墓主生前的享樂生活,故西王母、朱雀、神獸、羽人、百戲、射弋等場景是同時分部在樹枝的各個點上,它應是各種神樹的組成,是人們希望墓主通過神樹由地面升天成仙的一種隨葬品,雖未必完全表現了錢財或財富象徵,但也不能排除有這樣的意涵在。也就說,它呈現的世界觀正和漢代盛行的畫像石或畫像磚一樣,將所有故事、神話、宗教、人間故事、道德、對來生的期許通通反映在這些做品上,構成一個萬神萬物群納的多元世界。

 

 

目前在搖錢樹的圖像意義討論上存在一個重要議題,即是搖錢樹上的佛像【圖8-10】代表的究竟是佛教還是道教思想?

根據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搖錢樹」座上塑造的佛像來說,它完全取代了傳統道教神仙的位置,如西王母或神獸等母題,而其姿態、衣紋的處理也近似西王母,而稍晚的三國蜀國許多出土的搖錢樹樹幹中間亦鑄有佛之形象。部份學者認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例子,[5] 而持異議者則認為四川此時正盛行著道教,因此它是道教的神躚思想。[6]

我們或許可以透過《藝術的故事》作者貢布里希(E. H. Gombrich)在他的另一本書《藝術與錯覺》(Art and Illusion)一書中提到的藝術創作的理論「製作與匹配」(making and matching)來解釋,也就是說,某些外來圖像或形象(icon or image)會被接受是因為當地人以他們自身文化以及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去認知一件新的事物,如此一來新事物或圖像方可能透過意義的轉化而被接受,否則它便無法產生任何意義。

[7] 據此我們可以推論,當時以道教信仰為大宗的四川蜀民係將佛視為諸多神仙中一位來自西方的神明,而他的圖像也應是這麼被理解的,但也隨著更多佛教教義的傳入,人們更瞭解佛教原始意義之後,有關佛的圖像不僅數量愈來愈多,人們也逐漸瞭解作為佛教的圖像意義。因此這樣的問題並不是硬生生地去劃分屬佛教圖像或屬道教圖像,而是一種從主動賦予圖像意義到更為深入的漸變過程。

 

參考文獻


[1] 高文、王建緯,<搖錢樹和搖錢樹座考>一文中所提出的中國境內搖錢樹出土的統計資料。

[2] 孫太初<在雲南考古工作中得到的幾點認識>,《文物》1957年第1期。

[3] 江玉祥,〈關於考古出土的「搖錢樹」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四川文物》,2000:4,頁11。

[4] 江玉祥,<古代西南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搖錢樹」探析>,《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二   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03-139。

 [5] 范小平,〈四川漢畫及搖錢樹所反映的中國早期佛教藝術〉,《中華文物論壇》,1998:3,頁66-70;何志國,〈仙佛模式和西王母+佛教圖像模式─再論佛教初傳中國南方之路〉,《民族藝術》,2005:4,頁96-105。

 [6] 鮮明,〈論早期道教遺物搖錢樹〉,《四川文物》,1994:5,頁8-12。鮮明,〈再論早期道教遺物搖錢樹〉,《四川文物》,1998:4,頁29-33。

 [7] E.H. Gombrich, Art and Illusion, N.Y.:Phantheon Book Inc.,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