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端午

端午節又稱五月節五日節、端陽節、夏節、艾節、蒲節等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即是「初五」。按照中國曆法五月稱為「午」月,因此「端五」就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各派學者持不同意見,左不過是屈原以及伍子胥,不過其實端午節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紀念這兩個人,也不在於吃粽子、划龍舟,而是有著更深一層的健康意義—防瘟疫、求平安。

端午防疫祈求平安

農曆五月正式邁入夏季,氣候炎熱,長江以南更兼溼氣嚴重,正是病毒、細菌強力滋生的時候,每每瘟疫盛行,死人無數。所以自然而然就發展成每年夏季動手防疫的習慣。端午節也可說是中國人的「衛生節」。五月五日在古代又稱惡月惡日,自先秦以來便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因為古人認為疾病是由於鬼神附身,故這一天必須要進行驅邪除疫的儀式。所以家家戶戶灑掃庭除、焚艾蒼(艾葉及蒼蒲)、喝雄黃酒、配戴香包以除疫求平安。就現代觀點而言,古人這些除疫方式真的非常聰明。

艾蒲除疫辟邪

端午又稱艾節或蒲節,就是因為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插上艾草及菖蒲。艾草及菖蒲具有極佳的驅蟲、消毒、殺菌的功效,能減少疫病發生,因此古人認為它們有避邪的作用。除了插在門口,古人也經常將曬乾的艾草、菖蒲做成焚香,用來淨化室內空間。另外就是將此二味藥材另添上幾味香料做成香包,隨身攜帶以驅蟲避邪。

雄黃消毒驅五毒

至於喝雄黃酒的習俗,並非來自民間傳說《白蛇傳》裡的白蛇精因喝了它而現出原形,更早之前古人便發現到雄黃具有極佳的解毒防疫效果,因此每到端午除五毒(蛇、蠍子、壁虎、蜈蚣、蜘蛛),人們便以菖蒲根加上雄黃泡酒,灑在房子裡外及四周。也會用雄黃酒給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額頭寫個「王」字,稱為「畫額」,相傳一樣有驅毒的效果。如今人們發現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若非經由專業中醫師指導,可能會對人體有害,所以已不見此風。但用來充當天然消毒水倒也還安全,只要避免接觸眼、口、鼻即可。

古代的這些防疫措施看似不符時代潮流,但以中醫觀點而言仍有值得沿襲、發揚之處。例如打掃環境、焚艾葉菖蒲、配戴香包都具有實質上的衛生意義及功效,不宜一味的厭棄。或許改個方式更為人接受,例如將艾葉、菖蒲、榕樹枝、香茅、抹草(綠葉小槐)等再搭上幾朵夏季花做成花束,不論放在客廳或插在門口都非常賞心悅目。

或是以天然的艾草精油取代焚香來淨化室內空氣,將香包改製成吸汗香囊(添加玉米粉或痱子粉)藏在內衣或胸口,也很不錯。端午防疫是自古以來的好習俗,希望大家多多發揚傳承,一起用最天然的方式來淨化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