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ina.com.hk】

香港回歸中國大陸15週年,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周年的活動慶典從年初的四月份一路排到年底十二月,看似熱鬧非凡,但香港民眾對中國大陸的觀感卻不斷地產生矛盾與不信任

檢視香港回歸後指標大事

●2003年:開放陸客港澳自由行,至2011年消費總金額達新台幣2兆4千億元

●2004年:實施CEPA,至2011年來香港貨物輸中零關稅優惠達新台幣113億元

●2008年至2011年:香港房價漲8成

●2011年:內地遊客赴香港1年達2,810萬人次,間接使物價飛漲,並使其他地區的遊客卻步

●2011年:雙非嬰兒(父母皆非香港人)近3萬5千人,占新生兒的40%

”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的冷戰時期,香港一直是中國與外界溝通的最重要管道。當時的港英當局允許共產黨和國民黨在此共存,北京則利用香港這個地方賺取外匯獲取外界資訊。這就是為何在文化大革命之際,中國一切對外封閉,卻沒有順勢切斷對香港的飲水與食物供應。正如二○一一年哈佛大學歷史學者傅高義(Ezra F. Vogel)出版著作《鄧小平改變中國》所述,北京對香港的策略是「長遠打算,充分利用」。”

香港連續18年被《華爾街日報》評選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依照人口比例,香港億萬富翁的密度是全球第一;可是,香港卻也有二○%的人口,仍舊生活在貧窮線以下,香港人也不禁要問回歸15年, 香港得到的更多或是失去更多。年初的一份民調顯示只有17%的香港人自稱是中國人,創下新低。

雖然香港已是中國唯一能公開談論六四的土地,但一向以「法治」為傲的香港人心裡,言論自由受到打壓,更凸顯中國與香港「不是一家人」的差距。中國若仍想以「經濟統一」達成「政治統一」,能否以尊重贏回香港民心,將是下一個十五年裡最關鍵的功課。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  館藏資源 –不滿中國自居恩人 香港認同破底 。商業周刊,1285期 (校外使用請做校外連線設定)

※  網路資源- 香港回歸15年相關報導 。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