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瓊宜 老師/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你怎麼那麼水仙!」,有時我們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水仙」不知從何時開始變成一種口語形容詞,具有「自戀」之意,這樣的聯結其實可以追溯到羅馬神話中一個關於美少年納西瑟斯(Narcissus)的故事。

記錄納西瑟斯故事的經典版本是歐維(Ovid,西元前43年–西元17/18年) 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完成於西元8年): 納西瑟斯是河神凱非瑟斯(Cephissus)和水仙女里利歐琵(Liriope)的兒子,當他出生之時,先知便預言,他若要長命,就要避免看到/認識自己(「si se non noverit」,歐維《變形記》III,408 )。納西瑟斯長成一個十分俊美的少年,擄獲眾多男男女女的心,大家都想跟他譜一段戀曲,但沒有人可以打動他的心,就連最美麗的林中仙女愛可(Echo)都無法吸引他的注意力。愛可是森林女神黛安娜(Diana)最寵愛的侍女,有悅耳的嗓音,也十分愛講話。有一次天后朱諾(Juno)到林中找尋她的花心丈夫天王朱彼得(Jupiter),他正在跟仙女們打情罵俏,為了拖延朱諾找到朱彼得,愛可一路嘰嘰喳喳講個不停,以讓朱諾分心,藉此爭取時間讓她的仙女同伴們逃跑。當朱諾發現她的詭計,非常憤怒,重罰她永遠無法主動發言,只能重複別人的話語。愛可的名字「Echo」在英文裡就具有「回音」的意思。

迷戀納西瑟斯的愛可無法主動向他表達愛意,只能緊緊跟隨他。有一天納西瑟斯在林中呼喊失散的同伴:「誰在這裡」,愛可回聲:「這裡~這裡~」,他說:「來」,愛可重複:「來~來~」並同時現身在他面前,伸出雙手欲擁抱他,納西瑟斯嫌惡地說:「拿開你的手,我寧願死也不讓你碰我」,「碰我~碰我~」愛可重複說著。納西瑟斯掉頭離去,愛可傷心欲絕,自此形消影散,只留下餘音。

納西瑟斯以類似的殘酷方式拒絕其他眾多的追求者,有一個被拒絕的傷心者祈求,讓這個對愛無感的美少年也嚐到想愛又愛不到的痛苦滋味。復仇女神涅美西斯(Nemesis)聽到了祈求並決定插手: 在林中狩獵的納西瑟斯看到一潭乾淨、平靜無波的池水,感到又熱又渴的他,正欲俯身掬水解渴之際,看到水面的美麗影像,他想觸摸他、親吻他,但都不得其法,他深深陷入愛戀,即使在他終於明白他愛上的是自己的倒影之後,他也一刻都無法將視線與心思由此抽離。納西瑟斯愛上自己的水中倒影,體會到無法企求、永遠得不到回應的愛的感受。他片刻不停地凝視自己,直到最後在水邊憔悴殞逝。一直守在他身邊的愛可連同其他的仙女欲安葬其屍體,卻遍尋不著,但在他倒地的地方開出了不曾見過的美麗花朵,此花冠上他的名字,被稱為「水仙花」 (Narcissus)。

「Narcissus」一詞在19世紀末到20初時被引進到心理學的範疇裡,形容自戀傾向、自戀症(Narcissism)的心理與生理現象,保羅•涅赫(Paul Näche)、奧圖•朗克(Otto Rank)、以及西格蒙•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都作過相關研究。而在藝術的領域,納西瑟斯的故事自古至今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主題,在龐貝城挖掘出的古蹟裡就找到50幾件相關主題的壁畫作品。

圖片: 約瀚•威廉•瓦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愛可與納西瑟斯》(或譯: 回聲與水仙,Echo and Narcissus),1903,油畫,109.2×189.2cm,沃克美術館(Walker Art Gallery),利物浦(Liverpool)。

圖片出處: 遲軻∕李行遠∕樊林 編著,《名畫會說話: 悠遊西方的歷史、宗教與神話》,臺北: 究竟出版,2005,頁39。

 

說明: 此幅畫是英國藝術家瓦特豪斯的作品,瓦特豪斯常以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作為創作題材。在此畫中,愛可凝望著心愛的納西瑟斯,納西瑟斯專注在自己的水中倒影,彼此之間都沒有回應。水邊的黃色水仙花與歐維的描述不太符合,原作中的水仙花有紫色花心與白色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