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苹助理教授 / 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什麼是原住民研究(indigenous study)呢?原住民指涉的是這塊土地(每一塊土地)上最早的住民,而非近代才移居此地,或因殖民而定居者。原住民在此地居住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以及累積的文化智慧,但是在後來移居者或殖民者的政權治理中,經常會受到忽略。
原住民研究強調的是知識源起的脈絡性(context),而非我們習慣的西方知識體系。這些在地的知識脈絡可能包括語言、原住民群體的社會結構、藝術以及知識傳統,以及包括從與自然環境互動中而累積的智慧,例如草藥知識、對於環境的判斷以及與自然共處的方式。
在許多多族群國家的大學課程中,通常都會設有在地的原住民研究,例如澳洲的原住民文化課程,或者紐西蘭的毛利文化課程等。除了可以平衡在過去由殖民者或移居者建立的單向的歷史論述之外,也可以透過學習在地文化促進彼此的相互理解。也就是說,對原住民社群而言,可以增加保存語言與文化的使用與延續的可能;對於移居者而言,也可拓展文化的知識庫,習得在地生活的智慧。特別是在當代,全球都共同面臨嚴峻的氣候變遷議題,而原住民對於如何保有生物多樣性以及適應自然環境的變遷,都有一套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值得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共同來學習。
例如我們七月時因執行計畫拜訪平和部落的拉夫琅斯.卡拉雲漾(Ljavuras.kadrangian)校長,他提到排灣族老人家說,居住的地方要離水越遠越好,因為台灣颱風多,溪水往往瞬間暴漲。要怎麼判斷溪水會暴漲呢?老人家說,如果颱風來了連續下雨2-3天,就會派年輕人去部落附近集水區巡邏。若集水區的水開始混濁,就要做兩件事:1. 老弱婦孺開始往山頭去避難。2. 年輕人要在部落周圍開鑿臨時的小溝渠,讓水不要再滲到地底。因為混濁的水表示岩層中的水已經達到飽和了,必須要做應變措施以避難。同時年輕人也要學會判斷淡霧、濃霧、以及動也不動的煙雨。若山頭有沈重不會動的煙雨時,表示山頭正在下大雨,就要趕緊離開水邊(Ljavuras.kadrangian校長訪談 2024.7)[1]。
這些長期累積而來的實證知識,可以判斷很多資訊。共居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我們,何不一起來學習這套智慧,共同研擬得以面對未來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
[1] 為筆者與東華大學族群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潘顯羊在執行「宜居部落建設計畫-居住環境品質提升計畫/112年屏東縣部落永續建設藍圖規畫」的訪談內容。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