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繼昌副教授 /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

聯合國2007年世界人口報告指出,於2008年,超過半數以上人口將居住於都市。2020年,台灣都市化程度已達80%。在都市發展的歷史上,決定都市人口多寡的主要因素就是運輸技術。運輸技術不僅左右都市的區位,同時也影響都市成長的規模。因此隨著都市規模不斷的擴大,以公路為主的大眾運輸對都市內各種活動的連結,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

照片來源:作者

大眾運輸系統(Mass Transit System)。其特徵為由政府管制費率,服務於都市內及其鄰近衛星市鎮,供民眾乘坐的一切運輸工具,具有班次密集、運量大的服務特性。早期在依靠帆船、獸力、及步行時代,人們速度每小時僅約4公里,因此人口皆集中於河濱、港灣半徑1至2公里處,以利汲水及貿易。馬車發明後,都市範圍向外稍微延伸。鐵路和電車發明後,旅行速度增加到每小時12公里,都市半徑可達6公里。當汽車發時後,公路系統的建設使速度增加到每小時30-40公里,都市半徑達17公里以上。近年來大眾運輸的改善,使都會區擴展快速,甚至已有所謂超大都會區(Megalopolis)成形。

如果將城市比喻為一個人的身體,那其中規劃的道路系統便為其血管,大眾運輸工具則為負責運送各種養份的紅血球,利用不同的地面運具,將不同規模的需求有效運送至身體各處。大眾運輸工具可依路權(Right-of-way)、服務方式(Service)及技術(Technique)特性分類。最普遍的仍是以「路權型態」進行劃分。路權指依運輸工具使用車道的狀況及其與他種交通工具隔離的程度,可以分成A、B、C三種型態。地面大眾運輸系統多採用C型路權,其服務可靠性及營運速度較低,我們所搭乘的公車、無軌電動公車及地面電車等都屬這類型。較常以低運量的方式營運。一般公車(bus)是在固定路線以固定時刻表來營運,為最普遍被採用之都市大眾運輸工具。其容量從小型公車(可運載20-30名乘客)到雙節公車(最高可載125名乘客)各種型態,皆可在街道、幹道及高速公路上營運。

而無軌電車(trolley bus)為使用相同之一般公車車輛,但使用電力馬達推動,動力來源是由上方架空電線提供。無軌電車提供與一般公車相同的服務模式,乘客之搭乘的舒適度較高,運具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但相對上投資成本較高,操作較複雜。在考量上述優點無法反映營運收益上,業者紛紛以公車做為主要服務的運具。然由於電車具有省能源、低汙染的優點,臺灣亦開始採用地面電車服務。

照片來源:作者

當您想要在一個城市內探險,最好的方式便是搭上一輛公車,讓它帶領著你,在不同道路、不同街口、不同巷弄間穿梭。不會太急不用太趕,剛剛好的時間,可以讓自己在到達下個目標前,可以靜靜的觀察這個城市,整理自己的思緒,沈澱享受片刻的美好,在喧囂的都會叢林,當個城邦的哲學家。

【延伸閱讀】

※館藏資源

為什麼公車一次來三班? : 從自然的奧妙原理到日常的不思議定律, 探索生活中隱藏的81個數學謎題

※網路資源

無軌電車在美國上路?

瑞士推進站超速充電 無軌電車不再需要電線

布拉格動工興建半世紀以來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

日本規模最大的路面電車系統——廣島電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