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根據「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指出,大貓熊原就名列瀕臨絕種物種,有發情難、交配難、育成難等「三難」,不易繁育,大貓熊繁殖堪稱是「世界級難題」。2003年8月5日,中國人工繁育第一隻大熊貓。

而2008年中國大陸送給台灣的一對國寶大貓熊-團團及圓圓,由台北市立動物園於三年前開始進行大貓熊繁殖計畫,經由人工繁殖技術,在今年7月6日順利誕下小貓熊「圓仔」。圓仔的萌樣也在國內引起熱烈的討論。 

到底應該稱為貓熊還是熊貓? 從生理構造、行為特徵及演化證據來判斷,與熊較為接近,因此多稱為「貓熊」。

貓熊的拉丁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黑白相間的外表。國內傳統分類將大貓熊單列為大貓熊科。成年貓熊長約120~190釐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熊類不同,大貓熊沒有冬眠行為。

化石顯示,大貓熊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其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

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貓熊卻生存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因而被有“活化石”之稱”。如今大貓熊分佈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佔用到了貓熊棲息地,目前大貓熊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互動百科聯合知識庫

 

延伸閱讀

※館藏相關資源:貓熊主題相關資源

※網路相關資源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動物星球頻道-貓熊總動員(8/26-8/30 pm10:00)、youtube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