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正式承認“比特幣”為“價值單位”,雖不具備法定支付的功能,但因此比特幣被歸類為金融工具,這使得比特幣更受到市場投資客的關注。
牛津詞典對bitcoin的定義是:一種無需借助中央銀行就可以進行交易的數字貨幣。
維基百科對比特幣的定義是:位元幣(英語:Bitcoin,簡寫:BTC,貨幣符號:฿)又稱比特幣,是一種使用者自治全球通用的加密電子貨幣。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貨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而是通過特定演算法的大量計算產生。
比特幣的概念由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人在2008年提出。隨後,以開放、對等、共識、直接參與的理念為基準,結合開源軟體和密碼學中塊密碼的工作模式,在P2P對等網絡和分散式資料庫的平臺上,開發出“比特幣”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的操作系統,並於2009年1月3日發行第一批50個比特幣。
與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的執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援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路中種子檔案達成的網路協定,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
理論上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
產生“比特幣”的過程被稱為“挖礦”。雖然理論上每個人只要有電腦都能進行挖礦,但生成“比特幣”的運算過程相當複雜。
比特幣的發行過程被形象地稱為「挖礦」,「礦工」以計算力爭奪交易數據記賬權並獲得相應的報酬。
比特幣網路中每產生一筆新的交易信息都會對全網廣播,大約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區塊里包含了這10分鐘內全球被驗證的交易,「礦工們」將這些交易數據打包(實際是在進行複雜的哈希值計算),並嵌入到已經形成的區塊鏈中。誰能夠最先算出符合條件的最小哈希值誰就能得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由於區塊哈希值的計算非常複雜,只能通過最原始的密碼破譯方法進行,隨著計算機計算力的不斷提高,以及能挖的比特幣越來越少,「礦工」間的競爭也日漸白熱化,普通計算機根本沒有辦法挖到比特幣。比特幣的流行也帶動催生了許多專門生產「礦機」的公司。
此外,在技術層面上,“比特幣”的供應量是受到控制的,至今共開發出大約1100萬個,但其數量最多也只能達到2100萬個。因為“挖”出的“比特幣”越多,“挖礦”的難度就越大,“比特幣”的增長就越慢,目前全世界每小時只不過産生150個比特幣而已。
延伸閱讀
※網路相關資源:比特幣相關新聞報導、INSIDE觀點 、比特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