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育成老師 / 逢甲大學電聲碩士學位學程)
聲音對於人們來說,就有如生活般的重要,生活要有豐富的內涵,而不僅僅於生存,聲音亦同。街道上悅耳動容的鳥鳴與呼嘯而過的汽車聲並存著,走在圖書館前面綠意盎然地廣場道路時,三五成群的同學說說笑笑,走進圖書館時突如其來的墨靜,日常生活中聲音的多樣性與獨特性,豐富著我們的感官世界,因此聽覺器官-耳朵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那你們知道聽力將會在幾歲開始出現問題嗎?
依據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一般成年人大約五十歲到六十歲開始出現聽損,隨著年紀越大,感官系統的退化,聽損程度會越大,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與生理健康,近年基於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耳機產品的普及,於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統計全世界約有11億的年輕人為噪音聽損的高危險群;4300萬12~35歲的年輕人有聽力損失,其中有近50%的人在使用MP3或手機時,音量開的過大;約40%的人曾暴露在有可能危害聽力的場所,如夜店、演唱會或各類運動賽事。
根據2017 年The Educational Audiology Association 在整理的定義可將微聽損族群分為三大類:高頻聽損 (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單側聽損(Unilateral Hearing Loss),以及輕型聽損 (Mild/Minimal Hearing Loss)。
圖片取自雅文基金會官網https://minimal-hearing-loss.chfn.org.tw/introduction
微聽損並沒有表現出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求醫,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在噪聲環境下聽不清楚,往往很難被感知或發現。聽力受損為不可逆,會影響人際互動關係,連帶導致生活品質低落、自信心不足及不幸福感。英國紐開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UK)科學家提出嶄新理論解釋聽力退化導致失智症的可能機轉。此項研究已刊登於今年8月的《神經元》(Neuron)期刊,研究結果顯示聽力損失愈糟糕,罹患失智症風險也就愈大。美國語言聽力學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研究指出,聽損其實不只是跟分貝的數字有關,它其實也影響了一個人的情緒感受,容易顯得焦慮、挫折、被孤立及疲憊。
隨著科技發達日新月異,年輕族群追求時尚,許多人無時無刻都帶著Airpods,走在校園內掛著耳機聽音樂,通勤時看影片,通常在取下耳機後,常會發現耳朵會有悶悶地聽不清楚的症狀。然而長時間曝露在 85 分貝以上音量,隨著時間推移,聽損風險也會升高,若要預防聽損,長期關注聽損議題的華科慈善基金會推動「聽力66原則」,建議控制耳機音量小於60%、聆聽時間少於60分鐘,適時適量才能安心享受影音快感,避免長時間使用密封式(入耳)耳機。年長者最好重聽初期儘早就醫,適時配戴助聽器以保持大腦活躍程度,避免因聽力受損傷害到大腦其他功能。
此時建議,耳朵與眼睛一樣,當戴耳機聽音樂一段時間,要記得讓耳朵休息十分鐘,好好保護耳朵,同時也保護自己豐富的生活!!
【延伸閱讀】
※館藏資源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