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民研究教授 / 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極端降雨事件越發頻繁,為了因應嚴峻水情之挑戰,地方政府皆積極進行各項治理工程,然而工程手段有其限制,許多都會區發展多已定型,實務上難以將所有下水道防洪標準提升至25年甚至50年以上重現期,因此,除了持續規劃進行分洪、滯洪管理之水利治理工程外,如何透過掌握水情訊息、進行水情預報作業,盡早提供民眾正確的防災應變訊息,在災前即有系統地逐步引導民眾自主避災、減災實為當務之急。
因應豪大雨、颱風來臨時必須有效掌握各地的水情與土石流等災情之課題,逢甲大學自101年起與地方政府共同建置符合地方政府層級災害應變決策的防災應變中心以及水情防災應變系統,從災害發生前之預防、災害發生時之應變及災害發生後之復原的災害循環的生命週期角度進行水情防災應變系統的開發與整合。水情防災應變系統主要包含防災整備子系統、災害應變子系統與主管資訊展示平台三大階段之資訊,整合現有各防災單位之相關資源,包含中央氣象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水利署、消防局、水土保持局、公路總局等單位,以服務導向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相關技術進行資料共享與介接,讓災害應變時的相關資訊能夠即時傳遞與共享,提供災情彙整研判、救災派遣、資源調度等作業,而針對決策支援方面,透過警戒儀表板展示與兵棋圖台方式,可提供早期預警與主管決策資訊,作為各項防救災整備作業與防災應變決策的資訊管理整合平台。
水情資訊系統除了整合各防災單位災情資訊雲端服務外,同時與地方政府共同建置區排河川水位偵測站、雨量站、路面淹水監測站、下水道水位與流量監測站等水情監測服務,透過廣布監測設備的方式有效掌握地方即時水情資訊,而為了讓防汛人員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執行應變輪值作業,對各式監測站設定警示門檻值,當達警示門檻值時透過資通科技的自動通知預警功能,主動即時通知防災人員與民眾,並可依據不同的水情警示通知,馬上進行應有的整備作為,例如是否有沙包堆置需求、抽水機預布、水門啟閉、封路封橋、疏散撤離等,建構多層次、全方位的水情監測網絡。
除了地方政府內部的水情防災應變決策平台外,並以親民、高閱讀性、易理解性的視覺化方式建立民眾版與行動版系統,由地方政府向下垂直提供所有民眾最即時的防災訊息,民眾可自行訂閱接收推播資訊,包括氣象局會發佈大雨預報、河川警戒、淹水警戒、水位站警戒與土石流紅黃警戒等,供民眾及早預防,提前準備,讓防災訊息精準、即時傳送到民眾手中,此外,一旦發生淹水、路面積水、土石崩落等災情時,無論第一線防災人員或是一般民眾,皆可透過行動APP的淹水通報功能進行最快速、最即時的災情通報,透過適地性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技術,主動將附近災害訊息反饋推播給所在位置500公尺範圍內的民眾,透過群眾的力量將防災效益發揮極致。
智慧防災水情資訊系統整合跨領域防災資訊、建立防災通報機制、開發民眾版與APP為民服務,透過全面資訊整合、防災監測、資訊透明化與主動提醒防災的發展方向,打造安全永續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