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文燦老師 / 建設學院土地管理學系)

一、前言
生態二字,近年來媒體報導常出現,例如: 生態旅遊、生態工法、生態池、生態農園、生態旅館、…等等,不一而足。好像冠上生態二字,就很時髦、趕得上時代一樣,事實上生態是須經歷千百年而形成,即便是人工營造,也須數年或數十年始得完成。生態二字的廣泛使用,看似受到重視,但若缺乏對生態的基本了解,就可能只是淪為商業噱頭或口號而已。因此,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態觀念,增加我們對周遭生活環境的觀察,將有助於判斷生活品質之良窳。

二、生態系的形成與種類
地球能提供生物的生存與發展,就足以證明地球的美好。太陽、水、空氣、土壤等元素,是生物得以依存的條件,而地球的曲面與地軸傾斜23.5度角,讓太陽對地表照射的角度不同,致氣溫隨著變化,加上海洋與陸地的七對三的比例因素,形成不同環境條件,影響地表生物的生存與發展,進而造成不同的生態系。例如: 沙漠、海洋、湖泊、河流、濕地、熱帶雨林、溫帶林、寒帶林、…等天然生態系;與因人為因素而產生之都市、農村、…等人工生態系。生態學所探討的議題,即在不同生態系中,生物與其所處環境中之相生相剋的關係。

三、生態的問題
地球原本是美好的,生物與其環境在漫長的時間軸上,呈現穩定的周期循環與動態平衡。即便天災地變發生,導致生態系地毀損,在長時間的自然復育中,又周期性地恢復原貌或演變成另一種生態系,亦是美好。人類百萬年前出現,原是生態系中生物之一環,與其他物種在所處環境中,依循自然法則生存與發展,仍是美好的。惟人類異於一般動物之處,在創造與發明,雖然造就了文明與科技,但有意無意間忽略了維護生態的考量,產生各式危害生態的問題,包括: 空氣與水土之污染、核廢料、物種滅絕、雨林消失、澇旱頻傳、極端氣候、全球暖化、冰河融化、山崩土石流、…等,對生物生存與發展造成直接與間接的傷害。

四、生態與生活品質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似乎感覺生態問題離得很遠,但只要了解一些基本生態觀念與用心觀察周遭,即可發現其實是隨時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都市中的行道樹與公園之植栽,可以改善空氣品質,但卻時常發現植穴狹窄、土壤硬化,甚至遭水泥或柏油包圍;都市中的河川,兩岸與水底全遭U形水泥化封死,形同謀殺河川魚蝦類生態,號稱生態水池亦同;公園地表面與停車場,常常設置過多水泥敷面,封死土壤亦阻礙透水;公園水池未考慮水循環流動,導致水質優養化,不利魚類生存;對行道樹之修枝過度,如同剃光頭或腰斬,影響景觀與鳥類棲息;引進外來種生物,侵害本土原生種。這些現象會直接或間接讓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空氣差、臭味、悶熱、遇雨積水、蚊蠅多、…等諸多生活品質的惡化。

五、國民能做甚麼?
生態問題是公眾問題,似乎也不是個人力量可以改善;但若漠不關心或是默默忍受,問題不會自動解決。謀求改善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入環境生態保護社團,直接出錢出力或關心社團的活動,這些力量會迫使政府與財團注意,提出有利於生態維護的政策與作為,才是根本之道。

六、結語
生態學研究是很複雜的一門科學,不容易深入了解。但透過一些基本觀念的建立,多做一些周遭環境生態的觀察,就會有能力去關懷我們的生態議題;在實踐方面,能結合環保團體或社團一起努力,就更能有效監督政府與財團,做出對我們生活環境品質,乃至整個國家的生態保育有利的政策,讓國土利用與永續發展的目標得以保障到子孫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