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逢甲大學建築系  林季芸老師

        歐洲的幾個大城市,如:西班牙巴塞隆納、荷蘭阿姆斯特丹、比利時布魯塞爾等,這些城市有個共同特色就是都有古城區(亦稱舊城區)與新城區(即現代城區)。古城區建於工業革命發生之前,即為前工業化城市(pre-industrialized city);建於中世紀則稱為中世紀城市(medieval town)。當時規劃理念著重於(一)防衛功能,例如,有護城牆或護城河、曲線形式的街道網等;(二)以民生基本需求包括:宗教信仰、交易、市政等為市中心地區之主要設施,通常有:大教堂、市政機構、市場及店家等;其它地區大部分作為民眾住宅用地;(三)以行人尺度為規劃空間之依據,從街道、廣場、到建築物尺度等皆考量行人的愉悅感受,除了主要街道尺度較大之外,一般街道尺度都在親切感覺範圍,一般建築物不超過五層樓高,所以,整個城區空間總是予人親切友善之感覺。工業革命發生之後,這些城市的擴張規劃理念起了很大的改變,工業革命成為這些城市規劃變遷的分水嶺,也就是說,後來的擴張規劃皆朝向現代化,注重土地經濟效益與汽車使用為主的街道尺度與形式等。

巴塞隆納市主要街道與行政分區地圖http://www.softguides.com/barcelona/mapas/imagenes/barcelona-fuera-centro.gif

        巴塞隆納乃是一個新舊規劃截然不同而彼此毗鄰的獨特案例,中世紀規劃的古城區1被方格狀街道網規劃的廣大現代城區緊緊包圍而成為內城,兩者之間形成十分強烈的對比。古城區鄰近巴塞隆納內港,發跡極早,羅馬人亦在此留下遺跡,規劃理念如同上述,至今整個城區保存著既有的歷史風格,除了極少數現代建築物點綴其中之外。它的開放空間-街道與廣場形構相當完整,因為建築物總是扮演塑造開放空間的重要角色;頗為知名的徒步大道-蘭布拉道(La Rambla)近乎穿過古城中央,串聯南北兩端-哥倫布紀念碑及迦太隆尼亞廣場兩個重要的地標,成為連續而重要的都市開放空間。

蘭布拉道(作者攝於1997年)

        頗為特殊的是:這條大道的規劃以行人使用為主,徒步道佔據街道中央部分約二十公尺寬,兩旁法國梧桐樹成列,每天多數時候活動很多包括:鳥類、盆栽、手工藝、雜誌攤、咖啡座等以及一些街頭藝人表演穿插其中,加上人潮川流不息,使步道氛圍時常熱鬧滾滾;活動較少時段,則成為名副其實的漫步大道,兩旁才是單向車道。豎立大道兩側的建築物包括:各類店家、戲院、市場等多樣化使用,整條街道尺度及比例良好,使蘭布拉道成為形構完整的都市空間;其他較小街道與巷弄的活力亦不遑多讓,畢卡索美術館2、迦太隆納音樂廳3等都是居處小巷中;還有不少的知名店家,有古董店、餐廳、旅館等也隱身在一些不起眼的巷弄建築物內,所以,表面看似安靜而典雅的巷道中,卻有著“臥虎藏龍”的驚奇以及尋寶與作樂的地方。

居處小巷中的迦太隆納音樂廳(作者攝於1997年)

畢卡索美術館(作者攝於1997年) 

        現代城區與傳統城區毗鄰而立,由都市計畫師畲達(Ildefons Cerda)於十九世紀中葉時所規劃,基於舊城規劃有許多巷道彎曲又狹窄,造成居住環境品質不良的教訓,因此,以居民的生活環境品質需求為目標,從住家的物理環境、綠地、交通運輸、及能源供應到下水道系統等整體考量,以平行與垂直海岸線的直交格狀街道網規劃,即以西北-東南為座向,並以兩條交叉對角線大道劃過格狀街道網中央,強化對角線兩端的聯繫,也稍為改變完全格狀街道網的單一性,在當時乃是相當前瞻性的理念。再仔細觀察,街道尺度雖依層級而不同,但平均尺度比古城區要寬闊許多,而且無論主要或次要街道之兩旁人行道都佔有相當尺度(至少四公尺),即使不過十公尺寬的車道兩旁也有很寬的人行道;走在這些人行道上令人有倍受尊重的感覺,而不像許多現代城市街道以汽車使用掛帥而將人行道窄化甚至於完全消失!著名的格雷西雅大道(Passeig de Gracia)人行道寬度更達八公尺之譜,可容納好幾個人並肩而行;街廓形狀名副其實方方正正,大多數100m×100m以此為基數因應少數之變化

巴塞隆納現代城區與重要建築物位置圖(來源:J. Busquets, Barcelona : the urban evolution of a compact city

 

格雷西雅大道兩旁的人行道(左:高第設計的燈柱 右:高第巴特婁住宅附近)

        現代城區另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幾座相當知名的西班牙現代主義4 建築物,高第(Antoni Gaudi)建築師作品:聖家堂(Sagrada Familia)、巴特婁住宅(Batllo House)、米拉住宅(Mila I Camps House)等無疑是其中之最;從空中鳥瞰,聖家堂的成群尖塔拔地而起,而分別位於格雷西雅大道兩旁的巴特婁與米拉住宅則在成排的沿街建築物中獨樹一幟,直叫人為之側目!

聖家堂西北向外觀(作者攝於1997年)

 

巴特婁住宅(作者攝於2003年)

 

米拉住宅(作者攝於1997年)

        巴塞隆納被認為是人性尺度或緊湊型城市(compact city),且將傳統與現代規劃兼容並置而彼此涇渭分明,無數的民眾每天穿梭於古城區與新城區之間,漫長的歷史距離化為頃刻的空間體驗,實在稀有之例!過去二十年來以來,此城市不斷進行一些開放空間之更新規劃與為之注入活力,尤其沿著海岸線部分。舉其重要者,一九九二年藉由舉辦奧運而進行內港再生規劃與設計案,由蘭布拉道南端哥倫布紀念碑所緊鄰的內港岸邊延伸出一條頗具創意的海上步道,再藉以銜接一處大型商業空間,有趣的是:步道平面與(三向度)照明形式都是簡潔曲線構成,使人聯想到海浪形狀,走在這條海上步道似乎有種飄飄然的輕鬆感,又可放眼欣賞大片海景,成為無數遊客與居民致命的吸引力!

遊人如織的內港海上步道(作者攝於2003年)

由內港海上步道所延伸的休閒空間(作者攝於1997年) 

        顯然,這個內港再生的規劃與設計成果非凡!還有,近幾年完成的海岸線開放空間規劃案,將沿海高速公路下凹地面,並沿海岸地形規劃曲線道路以連繫地區性交通,此舉將市民生活與大幅的海岸綠地、海洋更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乃是相當有創意的規劃與都市景觀設計,同時也使整體都市意象獲得不少改善,這個城市的未來似乎仍叫人充滿期待!

註解

1. 當地名為Ciutat Vella古城之意。

2. 由五個相連的中世紀宅邸而成。

3. 一座二十世紀初由蒙它拿L. Domenech i Montaner設計的新藝術風格建築物。

4. 也就是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盛行於中西歐地區的一種藝術運動,反抗折衷主義與學術古典主義(Beaux-Arts)之個人主義與高度浪漫的運動,亦為對抗工業主義與創新一種風格而生,各個國家因其涵構而有不同的稱呼,在法國叫麵線風格或吉瑪風格(Guimard)或新藝術(Art Nouveau),在義大利稱自由風格(Stile Liberty)或植物風格(stile floreale),在西班牙稱現代主義(modernisme)。

參考文獻

V. M. Lampugnani ed., Encyclopaedia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Thames and Hudson, London,1986.

Xavier Guell, English ed. translated by G. Thomson, Gaudi Guide, Editorial Gustavo Gili, S.A., 1996.

A. Gaudi , Rainer Zerbst, Taschen, Koln, 1991.

Joan Busquets, Barcelona : the urban evolution of a compact city,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Nicolodi, Italia, 2005.

A. Fernandez Per & J. Arpa, The Public Change, a+t ediciones, Vitoria-Gasteiz, Spain, 2008.

http://www.softguides.com/barcelona/mapas/imagenes/barcelona-fuera-centro

http://en.wikipedia.org/wiki/Ildefons_Cerd%C3%A0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celona#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