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E戰鬥機,隸屬台東志航基地737聯隊。 【資料來源:go.nanfunpark.com】

F-5戰鬥機是由美國諾斯洛普公司1962年推出的一款輕型戰機,受到諸多美國盟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採用,各類衍生型從最早僅有對地攻擊能力的F-5A到強化空對空作戰能力的F-5E以及戰術偵察型RF-5等。

 

※ 主要用戶:美國空軍、加拿大空軍、伊朗空軍、南韓空軍、新加坡空軍、挪威空軍、希臘空軍、中華民國、西班牙空軍、南越空軍、美國海軍

※ 衍生機型 :T-38高級教練機F-20虎鯊戰鬥機X-29前掠翼實驗機、IAMI Azarakhsh

中華民國空軍是F-5系列戰機最大的使用者。全系列使用時間已經超過40年而款式也是最多的。

1970年代諾斯洛普贏得了一個「國際戰鬥飛機」(IFA)計畫來取代F-5A。這個計畫造就了一架新飛機:F-5A-21,也就是後來的F-5E。

F-5E的機身比F-5A還要長也更大,擁有較多的機翼面積和更先進的航電,原始配備是一具Emerson AN/APQ-153雷達(F-5A/B沒有雷達),有效搜索距離37KM,後期則換裝AN/APQ-159雷達,搜索距離達74km,可鎖定18.5 km 內的目標。

雙座的戰鬥教練機型稱為F-5F,不同於無機炮的F-5B,F-5F為了維持與單座機相近的作戰能力而重新設計了機鼻,保留了雷達和一挺M39機炮。

F-5E/F的機身加長了15吋,加寬了16吋,以便安置一個足以產生比原先 44 lb/s 噴流增加到 55 lb/s 的的J85-GE-21B引擎。左右進氣道靠近主翼根部後方,各裝有類似百葉窗式的輔助進氣口,可在飛機起飛或空速低於Mach0.4 以下時開啟,以增加進氣量。在擴展的機身中增加了570磅的油箱容量,並且重新設計油箱系統,以增加被敵火命中時的存活機會。F-5E/F配合新的副翼設計,翼面積增加了16平方呎,使得飛機的靈活程度大大的加強,加大面積的翼前緣延伸板,使最大升力係數增加了38%,更提高最大攻角,後期又再次加大翼前緣延伸板面積,使升力係數又增加了 12%。另外F-5E/F可以在起飛時昇高三度的鼻輪起落架設計,使得F-5E/F起飛時的攻角增加3度(起飛性能估計提昇了30%),機身補捉勾的設計使得F-5E/F可以在必要時操作短場落地。後期生產的F-5E改用鯊魚頭式雷達罩,提高了高攻角飛行時的縱向穩定性。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而13日晚間在蘇花公路116K附近發生撞山事件的兩架空軍401聯隊軍機,型號分別為F-5F與RF5-E。

F-5F為雙座的戰鬥機,具有訓練、防空攔截、密接支援及攻擊能力等功能,主要用途為戰術戰鬥機,第一架F-5F是在1979年出廠。而在13日事故之前,F-5F就曾發生11次的失事。

RF5-E則是由F5-E戰機改裝而成,是具有偵蒐空照能力的偵照機,在1997年8月陸續改裝完成。13日的事故前,RF5-E也曾在2003年於新竹外海發生故障,所幸當時機上的飛官順利獲救。

僅管F-5系列戰機近年已從最前線退下,但畢竟從1965年底F-5A就於中華民國服役,過於老舊確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36年來,此系列戰機一共發生32起墜機意外,有36名軍官在意外中殉職或失蹤。

【資料來源  :今日新聞網

 

※ 館藏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