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則「還我土地」的新聞,和心中「族群尊嚴」的議題,讓我想起「霧社事件」和原住民頭目「莫那魯道」。隔天,我到書局找到了幾本談論「霧社 事件」的書,面對這一則因反抗日本殖民政府而幾近被滅族的賽德克族人歷史,不知不覺熱血沸騰。是同情嗎?是憐憫嗎?不!是尊敬!我看見了整個賽德克族為了 爭取生存自由與人性尊嚴而奮戰到底!
就是這樣的一個機緣,我著手研究「霧社事件」,並陸續進行「霧社事件」的田野調查。1997年迄今,不但對「霧社事件」已有了深入的認識,並以其為題材完成電影劇本《賽德克.巴萊》。–2009年2月24日魏德聖導演

[資料來源:開眼電影]

 

賽德克人最讓人畏寒的是他們的出草(獵首)文化,出草的目標,是對於群以外的人,都可以出草,如對漢人或是鄰近的泰雅族、布農族出草,甚至同是賽德克的 群與群之間也會互相出草,也就是因為這種出草文化,讓這裡的男人各個驍勇善戰,使領台多年的滿清政府,一直無法統治這塊地方,而與他們劃地共存。 而也因為這種出草文化,讓他們各族群之間彼此都有著仇恨,使得日本人得以乘機挑撥,讓他們自相殘殺,進而達到全面的統治。
關於賽德克人的紋面文化,男孩子在還小的時候會先在額頭上刺上額紋,等到出草獵得人頭後再刺下巴的頤紋,之後才算真正的成年;而女子同樣也是在小時後先刺 上額紋,等到有一天織布的技巧獲得部落長老認同後,再刺上位於臉頰兩側的頰紋,才算是成年。所以也就是只有臉上有刺紋的人,才能結婚、擁有後代;沒有刺紋 的人,永遠被視為小孩,永遠被譏笑,將來死後也不能通過彩虹橋去見祖靈。

日 本人常將霧社事件投射至日人一向崇拜的武士道精神上,而以傳奇小說的方式來描述;而國民政府則以抗日宣傳的角度,在並未對原住民有所瞭解的情況下,將霧社 事件同化為全國同胞共赴國難英勇抗戰的事蹟之一。雖然大家都知道發生霧社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住民長久被欺壓而引起的反動抗暴,但是大家卻常 忽略另一個重要原因—-文化信仰的抹煞。日本人統治山地,禁止獵首、禁止紋面、禁止許多的祭祀活動、並且佔山 為王。賽德克人如何能忍受祖先的地被踐 踏,如何能忍受自己不是個「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因此,霧社事件之所以壯烈,不單單是其大規模的抗暴行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為信仰而戰的戰爭。 天下沒有比為信仰而死更美麗的了……

我們希望藉由霧社事件的整個過程及事件領導者莫那魯道的生平為背景,來為大家揭開一百年前的賽德克人依祖靈信仰來維持大地平衡的生活,及如何被迫屈服於日本政權下奴隸般的生活,以至引發為傳統生活而戰,為美麗的祖靈信仰而戰的霧社事件。

劇中,我們讓賽德克人講賽德克語,讓漢人講閩南語,讓日本人講日語,藉以傳達不同文化信仰下的衝擊。我們希望本劇能讓一般人從此對「蕃人」一詞改觀;也希望透過本劇告訴所有原住民的後代,你們是「賽德克。巴萊」,你們要驕傲的活著。

[資料來源:賽德克。巴萊官網]

 

※ 網路資源

※ 館藏資料

  •  臺灣原住民期刊論文資料庫收錄有關臺灣原住民各族之期刊論文,主要為西元1895-1945年期間發表之「日文文獻」。資料來源:東京人類學會雜誌、南方土俗、民俗臺灣、人類學雜誌、臺灣協會會報…等30種當時期著名之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