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緯老師/歷史文物所)

一、   對大肚永和宮的認識

永和宮位於台中市大肚區永和里永和街13號,主祀媽祖,同祀觀音菩薩、五穀大帝、水仙尊王、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大肚鄉的開發約在清雍正年間,以福建省漳州府趙、王、陳姓為主體。乾隆12年(1747)《重修臺灣府志》已有「大肚街」名,其永和里即是下街,永和宮位於此。關於其創建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為乾隆23年(1758);[1]第二說為《大肚鄉志》記載的乾隆44年(1779),[2]即《彰化縣志》所載大肚下街天后聖母廟。

 

圖1:大肚永和宮正面

 

   

圖2:大肚永和宮內所見鎮殿媽祖神像與軟身註生娘娘神像

該廟因地勢較頂街低,故稱為下街媽祖、下街廟、大肚宮之別名;同治8年(1869)趙順芳集資捐修;大正7年(1918)大肚地區稻作遭鐵甲龜蟲侵襲,恭請下街媽祖出巡遶境,蟲禍止息,舉辦多次「烏龜仔醮」感謝媽祖神恩庇佑,每年有大肚下堡20庄遶境活動;民國50年再次修建,奠定廟現今規模;民國75年重新翻修;民國92年建後殿。據廟方表示,宮內祀奉的媽祖,與鹿港天后宮同樣是分香來自湄州媽祖金身。

二、   永和宮所見文物

本次調查於2013年5月3日前往進行文物登錄,所見之古物有大肚宮石香爐、嘉慶年款之「海邦所瞻匾」、「克配彼天」匾,以及同治年款天上聖母鉎鐵鐘,共4件。

大肚宮石香爐:含展耳寬78、深32、高37公分。青斗石質,正面有花鳥博古主題浮雕,展耳與爐身一體成形。下方有牙子,四足為獅吞獸爪,背面有卍字開光浮雕。唇口有陰刻「乾隆辛亥年(乾隆56年,1791)大肚宮弟子周望德敬立」字樣。爐身窄長方形。[3]該件石爐為本次調查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也證實永和宮建廟年代極早,為大甲溪到大肚溪之間所見媽祖廟中,年代較早的一座。

 

圖3:大肚永和宮所見石香爐,乾隆56年

 

圖3:大肚永和宮石香爐正面文字與花鳥紋

「海邦所瞻」匾:寬約240公分,木製橫匾,由數塊橫材拼接而成。中行「海邦所瞻」,上款「嘉慶乙亥孟冬」(嘉慶20年10月,1815);下款為「大肚紳耆公立」。中行字體為金字陽刻,有龍紋框及坐斗,匾面以撒金蔥,為現代重漆工藝,但匾額本身確實署於清代風格。從匾額贊助人署名方式,說明永和宮為當時大肚地區的信仰中心。

圖4:「海邦所瞻」匾,嘉慶20年

「克配彼天」匾:寬約260公分,木製橫匾,由數塊橫材拼接而成。中行「克配彼天」,上款「嘉慶二十年歲次乙亥嘉平月穀旦」,下款「乾清門侍衛鎮守福建臺澎掛印總兵官阿勒精阿巴圖魯武隆阿敬題」,字均為陽刻,匾有龍紋框及坐斗,匾面撒金蔥,雖為現代重漆工藝,但匾額本身有清代風格。贊助人的武隆阿,為瓜爾佳氏,滿州正黃旗人。嘉慶11年(1806)因潮州任內失職,故貶至伊犁。其後因海盜蔡牽擾臺,故被派至台灣效力,因功議敘頭侍衛,其後署台灣總兵。任內掃除蔡牽餘黨,並裁減防汛。嘉慶25年(1820)因丁母憂而回旗,在台12年為台灣任期最久的總兵。[4]在臺灣,署有「武隆阿」姓名之匾,尚見於中港慈裕宮「允王惟后」匾,惟後者署「大清同治拾叁年仲冬之月重修」,與武隆阿生平不符,故該匾上的同治年款是匾額的重修之年。

圖5:「克配彼天」匾,嘉慶20年

同治年款天上聖母鐘:鉎鐵鑄造,鐘紐以金屬栓於樑上。鐘體呈上窄下寬,口緣處呈現波浪狀。鐘體表面字體皆為浮雕。兩層橫飾帶,每層分五個凸絃紋的方形開光。上層五格分別為,「永和」、「宮天」、「上聖」,「母鐘」,以及捐獻者及年款「大清同治癸酉臘月吉旦,大肚街福戶內眾弟子敬」陽刻字樣。從年款可知,此鐘為同治12年(1873)所鑄。這時期臺灣本地尚未發展出大型的鑄造業,故很可能是從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進口。

   

圖6:大肚永和宮所見同治12年款鉎鐵鐘

三、   小結

從文物年代來看,有乾隆56年、有嘉慶20年,也有同治12年。其中,嘉慶20年有2件匾額,按常理來說,寺廟若無重大事件,不會有贈匾之舉。況且,贊助人有大肚紳耆、清代臺灣總兵武隆阿等重要人物,故該年可能也是永和宮的重修之年。而且,不論其寺廟的創建是乾隆23年(1758)或乾隆44年(1779),至嘉慶20年間已有30餘年以上,因此符於一般寺廟30年到50年重修一次的規律。此外,乾隆56年石香爐口緣署「大肚宮」之名,不僅證實了永和宮原稱「大肚宮」的說法,也從而證明該廟興建於乾隆年間,是臺中濱海地區媽祖廟中年代較早的其中一座。

 

 


[1] 林惠文撰,〈大肚鄉永和村永和宮〉,洪性榮編,《全國佛剎道觀總覽‧天上聖母專輯》(臺北:樺林出版社,1987年),頁232-235。

[2] 洪敏麟總編輯,《大肚鄉志》(臺中縣大肚鄉:臺中縣大肚鄉志編纂委員會,1993年)。

[3] 李建緯,〈臺灣西部媽祖廟既存石香爐調查與研究〉,《臺灣文獻》第64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45。

[4] 張子文、郭啓傳、林偉洲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代》(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頁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