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八月下旬聯合報製作「願景-高教轉骨」專題報導,二○○○年當時臺灣大學陳維昭校長直陳高等教育政策「十年內必有大學倒閉!」。如今大學面臨家庭少子化不可迴避的難題,高中、職畢業生想就讀大學,某些學校填選志願採計三科共三十九分,每科平均十三分,就可以成為大學新鮮人。接著影響大學招募學生不足,則將面臨各系減班、停招的命運,大學教師必須被迫減薪、欠薪或成為流浪教師等怪異現象。今年大學增至一四八所,政府又逐年刪減大學經費,大量稀釋各校應有的補助款項,學費八年至今未漲。據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每位學生受補助經費,不如日本東京大學的十分之一、韓國首爾大學的三分之一,在經費緊縮,令人擔憂高等教育品質導致大學生素質下滑。聯合報記者深入南部某大學校園,直擊學生在教室內的上課表現,「台下學生將近一半趴在桌上睡覺;即使沒睡的學生,大多數低頭族玩手機、平板電腦;最離譜的是,有學生竟吃起了泡麵,整間教室的氛圍就像『休憩中心』。」
每年六月畢業典禮之後,約有三十萬的學生從大學、研究所畢業,「大學生滿街都是、大學生高中化、大學生社區化」更是時有所聞,或許優秀人才移居海外、大陸工作,然而畢業學歷不代表大學平均素質的提昇,在就業市場也只有十二萬人,大學生逐漸由非勞動力成為勞動力的人口,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只有二六七二二元,和十三年前的月薪比較還少七四○元,卻又得面臨百分之十五物價上漲的壓力。很多青貧族抱怨,現在的薪水要負擔房租、生活開銷,根本就是月光族。然而有些大學生畢業後眼高手低,不願屈就低薪工作,失業率飆高。使得國內產業競爭優勢越來越弱,「臺勞」也許不再是一句玩笑話。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各國均努力維持或改變高等教育的品質,大學生要接受挑戰,同時不能忽視技職學生終身技能的培育,法國、瑞士、韓國政府、企業等更自覺「幫助年輕人有更好機會」是其社會責任。聯合報報導指出「雀巢工作六年多的員工說『就像瑞士人,一生都會想著要往前、再往前』、百靈牌刮鬍刀製造商說『我們不做便宜的馬達、只做高品質的馬達,因為瑞士人工很貴』、『經過四十年都樂在工作』。」二○○九年許毓仁獲得美國TED的授權,在台北創立分部「TEDxTaipei」限制十八分鐘,以演講「說故事」分享秘密。從上述報導,我看到這些核心價值,是鼓勵大學生、年輕朋友,珍惜探索自我的機會與認識自身的興趣,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工作哲學觀,融入到職場中,把工作所遭遇到的危機視為挑戰。然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有限,大學生身處於此情境下,要掌握自己的幸福才能成功,班夏哈認為「其實是先有幸福感,才能夠創造成長。」同學要為自己發願,提昇個人的工作心態,「你的夢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讓行動力跟上目標。

【延伸閱讀】–圖書

書名:更快樂 :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作者:塔爾. 班夏哈(Tal Ben-Shahar)
館藏地:總館
索書號:176.51 1116 0131 101

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