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靜敏老師 /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大部分的人一想到博物館,腦袋馬上出現一幅幅畫面:祖先輩的鍋碗瓢盆品、發黃的契約合同、殘破的衣物、碎成一地的陶瓷破片、獸骨、昏暗的燈光、長長的走廊,或許突然還會出現一具直挺挺的木乃伊……
這是不是大家對博物館的印象呢?!

圖一:我們的老祖先之一:距離現在有28萬年的金牛山人化石(人骨遺骸化石)
1984年遼寧省營口縣金牛山出土

不過也有人說:現在到博物館有可以吃吃喝喝的休閒區域,瞧!臺北故宮不是有五星級的餐廳可以吃到翠玉白菜、豬肉石宴嗎,禮品商店可以買到充滿文化創意設計禮物,有得國際大獎的建築物可以悠遊其間,還有可以不必出國門就能欣賞到超級大展……
我們對於博物館的認知真的只是這樣嗎?
舉一個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1974年對博物館的定義:

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性、對外開放的永久機構,乃為研究、教育及娛樂目的,且對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見證,從事蒐集、研究、保存、傳播及展覽。

這樣便把博物館的特性說的很清楚了。
非營利的永久機構,讓博物館可以永續經營;對外開放,提供公眾一處非常好的學習教育以及娛樂處所;博物館收藏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見證,讓人類的文明得以延續保存與傳播。因此,博物館的範圍非常廣,從傳統的美術館、科學博物館、歷史類博物館,到名人紀念館、甚至海洋公園、植物園、動物園、自然生態保護區……都屬於博物館的範圍。

圖二:加拿大科學博物館一景

因此,作為觀眾,對於博物館的認識是很粗淺的,例如:
真相之一:觀眾通常只有看到博物館的展覽、教育活動、研究出版,可是很少看到收藏庫房裏被研究人員分門別類仔仔細細的標本收藏。

圖三:科學博物館典藏庫房標本收藏

真相之二:觀眾往往只看到佈置好的展覽,確看不到幕後辛苦的策展人員與研究團隊到底做了什麼。
真相之三:博物館有很多很多的文物還沒有整理、分類,觀眾所看到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當然還有無數的博物館真相,可需要好長的時間才說得完。

圖四:正等待分類與修補之陶瓷標本,注意人背後的袋子都是有待整理(浙江省龍泉文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