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八七水災,是老一輩的台灣人心中最沉重的記憶,2009年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摧毀了許多人的家園,也奪走了許多寶貴的生命,五十年過去了,就在八七水災50週年的這一天,老天爺再次給我們這個嚴苛的考驗,看看這五十年來台灣在水利工程與防救災制度上進步了嗎?我們禁得起環境的考驗了嗎?
答案血淋淋的刻在你我的心中,以下這些照片更透露出大自然反撲的無情。
(圖片來源:蘋果電子報)
莫拉克風災後,很多人開始探究原因,很多風災過後省思的報導與文章,也有很多人問未來像莫拉克這麼嚴重的風災會不會再來?今天我們就從莫拉克風災來談談洪災風險,來釐清一般人常會有的迷思。
迷思一:規模大的颱風今年發生,明年發生機率低。
從台灣歷史的降雨記錄來看,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驚人雨量,改寫了許多颱風的記錄。就環境水文中重現期距的概念而言,往往很多人會有所誤解,以為規模大的颱風事件今年來過了,明年再來的機率就會降低。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需要調整的;某一個規模的暴雨事件,會有一個對應的重現期距,重現期距愈大,代表其每年發生的機率愈低,相對發生規模較大,若發生可能帶來的災害也相對可能較劇烈;但今年發生了大規模的颱風事件,明年發生同樣規模的暴雨事件的機率是不變的。
迷思二:防災零風險
每逢風災過後,人民對於安全家園的期待又會提高,但所有的防洪設計一定有風險,絕對沒有一個防洪設計是百分百可靠、零風險的,如果有也只不過是一些政治性的說法而以。每一個設計規模都會對應一個風險值,所以在防洪設計的時候,必須同時去衡量經濟效益與洪災風險,若要提高設計規模的可靠度,相對需要花費較多的成本,相對地,若要降低設計規模的可靠度,雖然可以節省一些成本,但也必須去評估當風險兌現時,是否可以承擔。每個地方在防洪設計的規模也不盡相同,必須因地制宜提出適當的防洪設計規模,並隨環境變化作適度的調整。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