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築低碳綠家園

不管家居或工作,人類待在建物內的時間相當長,選擇居住綠建築是節能減碳重要策略之一,也是高貴不貴的選擇。綠建築在台灣推行了超過10年的時間,也將建築導向節能、減廢、生態與健康方向的永續發展方向。位於英國倫敦近郊貝丁頓區(BedZed)的住宅向來以零碳建築聞名世界,英國政府希望2016年以後新的建築都必須是零碳建築。而綠建築在亞熱帶與熱帶地區最重要的是減少建築空調與照明的用電支出,以減少碳排放。成大林憲德教授以打造綠色魔法學校的經驗指出,建物應避免大面積開窗,使用外遮陽板及設置屋頂花園,為打造節能零碳建築的最佳三法寶,其中前兩法寶是減少光線進入室內,阻擋能量的進入室內,設置屋頂花園則是以綠色植物當成綠色絕緣墊,減少樓板溫度上升,進而減少空調的使用,並且再配合種植一片4.7公頃之人工造林,以每公頃林木每年固定15公噸的二氧化碳的量,作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使用,創造出台灣第一棟零碳建築。在台灣或可把部分外遮陽與鐵窗結合設計,讓其兼具節能減碳的功能,在建築立面造型上,也可因此更為協調,並兼具有節能功能性。而新建的房子應考量未來屋頂植綠的設計,特別強化屋頂荷重與防水設計,使未來屋頂綠化與屋頂農園的形塑有所可能。另外,建築師在打造綠建築時,若能營造良好的樓梯間視覺景觀,與舒適的上下樓梯空間,讓人們喜歡走樓梯,除可藉此減少電梯的使用,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也可以藉由爬樓梯的活動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

2.綠色逍遙遊

私人運具的碳排佔每人活動碳排量的10%,世界上最早的生態都市之一巴西庫里蒂巴,就特別強化大眾運輸公車的設計,以舒適與便捷的候車空間與快捷的運輸服務,使許多市民棄私人運具,轉而選用大眾運輸工具。在台北,捷運已成為台北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高雄捷運則面臨連連虧損的窘境,綠色選擇行為的養成,尚有待政府與教育單位努力。除大眾運輸系統的建構,法國巴黎(Velib),里昂(Vélo’v)、丹麥的哥本哈根與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從2000年開始就陸續於市區中建置自行車道與專用車道,並提供公共腳踏車異地借還服務,台北市(U-bike)與高雄市(C- Bike)也陸續跟進,1960-90年代台灣學子上下課騎自行車是常見的通學方式之一,隨著物換星移,都市交通變得擁擠繁忙,自行車於都市之騎乘安全備受質疑,目前在台灣雖然騎自行車通勤通學尚無法普及,但所謂未雨綢繆,隨著化石燃料的逐年耗盡,都市自行車道系統與服務,將為未來子孫生存所需,你我不妨慢慢改變生活方式,選擇低碳行! 除日常生活地面「行」方面的碳排,搭飛行器所造成的碳排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目前除積極的開發以生質燃料(如痲瘋樹)來推動飛機外,遊客也可以向碳補償公司的網站購買碳排放權,每公噸碳排約付400-1000元,用以種樹固定二氧化碳或投資開發再生能源固碳,雖然有些人認為這費用如同贖罪金對減碳排並沒有幫助,但以使用者付費制約消費端之消費量的觀點觀之,以種樹達到碳中和,也不失是一個過渡期的好方案。

新北市坪林已計畫塑造成低碳社區,並且主打低碳旅遊,未來坪林的北宜公路路段,將只可以以單車行或採用低碳運具,積極營造低碳旅遊環境;目前台灣環島自行車網正積極全面建置串聯中,選擇單車為旅遊交通工具之一,可以「減肥、紓壓、慢活」!你可以這樣愛自己,也可以「減碳」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