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服飾發展史中,服飾之演變發展多經由不同文化接觸而激盪出互相影響與借鏡之火花; 華夏民族、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暨西方服飾,併隨南、北方及東、西文化、經濟、及軍事交會而進行了相互交融,各族服飾因而進行了多向之演進變化。

東洋服飾之日本和服及韓服,即因和中國之政治關連而深受中國服飾影響。西元八世紀,中國唐代的服裝傳入日本;和服雖然是以中國唐代的服裝為基礎,但也有其悠久的發展史,今日日本人所穿的和服,大約是在600年前基本定型的。和服以中國唐代的服裝為基礎,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而形成今日的樣式,日本人更將他們獨特的藝術水準淋漓盡致的發揮在和服上;和服不論是在種類、花色、質地、樣式,都變化萬千;而男性的和服與女性的和服也有著很明顯的差異。男性的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多偏重於深色及黑色,款式少、腰帶細、配件簡單;女性的和服色彩鮮豔亮麗,不但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樣式很多,再加上有許多配件,所以女性的和服穿法非常複雜;但女士穿著和服時,卻與人儀態萬千之優雅感觀。

韓國(古新羅、高麗、李氏朝鮮國) 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其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李朝服飾,原源於大明,制同華夏,惟甲申之後,其行漸遠,另成一系。自那以后,韓服尤其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

韓服非常講究顏色和圖案。歷史上曾因貧富貴賤的差異,韓服在花紋、色彩上有過很大差別。比如,朝鮮時代的國王穿的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黃色服飾,而平民則多身著樸素的白色服裝,這也是朝鮮族被稱為“白衣民族”的由來。

朝鮮族女裝一般短衣長裙。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朝鮮族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

朝鮮戰爭期間,西式服裝進入韓國。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

西洋服飾史,主要以西歐國家服飾為主,上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服裝發展史。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洋服飾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臘及古羅馬文化,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

在西洋服飾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為了東西方服飾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於變化,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飾文化則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

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飾重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服飾是一種文化,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東西方服飾文化由於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及在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積澱的內容不同,服飾文化之間的內涵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  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

西元14世紀至17世紀初葉,歐洲大地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服飾的象徵價值,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巔峰。一個人的服飾除了可以標明其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決定其在那一階層中的地位、作用及權利。中國陶瓷和園林藝術,深深影響十八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 。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崁銀、及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風藝術風格;而這些藝術風格更強烈展現在該時期之西洋服飾文化上。

西洋服飾歷史的演變,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出現重大轉變,原本傳統流行的上下相連的袍服被兩件式衣褲或衣裙組合的式樣所取代。當時的服裝款式,男子透過填充料加寬上半身形體,緊身褲包緊下半身,造成上寬下窄的對比效果;女子則通過束身衣來勒緊腰身和撐大裙子來表現當時陰柔的女性特徵。過度表現至剛至柔的服裝形態審美是當時文藝復興時期很重要的服裝特色。

1910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西方服飾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於一爐,東、西方服飾文化產生了第一次交會衝撞,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ant,YSL)發表了“中國風”系列。設計靈感取材自清代官府服飾的涼帽和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時裝朝著更加民主化、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東西方服飾文化有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著不足與偏頗。

服裝是一種衣著方式, 在西方服飾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種模式的服裝一直影響著現代服裝的設計,那即是  —  功能主義服裝。

當時的功能性服裝,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但有一點與現代設計中的功能主義不謀而合,就是對穿著者舒適性、便利性的充分重視。之後,功能主義便一直貫穿在西方服裝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19世紀的服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 和 裁剪技術 的發展,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而技術的進步 為功能性服裝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援,生活方式的改變,則是功能性服裝發展的原動力。 

 進入20世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性服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20世紀服飾文化可歸納為:

20年代的女裝:女裝功能化、男性化;

40年代的軍服和牛仔潮流 ;

50年代以後的功能主義、實用主義、和簡主義 。
二次大戰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主義服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時人們極重視產品的機能,所以有句口號是“唯有機能的是美的”; 這一時期,時裝設計大師認為新的服裝必須是舒適的、功能性好的。

九十年代之後,人們的視角從關注物質轉移到關注自我,講究服裝實用及舒適,為新的風氣。

數位化時代的來臨,生活節奏的加快,講究 舒適 和 功能 成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因素。如今,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功能性服裝 一直跟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演繹 , 服裝也根據其功能的不同而日益細化。

更多 功能性服裝 將陸續在 系列(三)﹠(四)中分析,敬請靜待下回分解。

【圖片來源】

來自圖書封面:《中西服裝史》 葉立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