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是主觀自覺地穿衣裳。人們為什麼要穿衣裳?有人從功能的角度解釋;有人從道德的角度解釋;也有人從審美的角度解釋。上古傳說把衣裳的發明歸功於黃帝。《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實際上,衣裳的出現要較此說早得多。人類服飾文化的源流,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階段。在此之前更遙遠的時間,人類開始用捕獵所獲的獸皮來掩蓋保護身體和保暖。

 

人類最早的衣裳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由於年代久遠,現在已無從稽考了,多數人推測是用獸皮和樹葉製成的“圍裙”,這種 “圍裙” 的裙幅不大,主要是遮蔽保護前身的隱私部分;此為功能的角度解釋 漢代以來的學者,大都持此論說。東漢學者 鄭玄 說:“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唐代 孔穎達 進一步說:“以人情在前為形體之褻,宜所先蔽,故先知蔽前,後知蔽後” 。這些論斷涉及到服飾的起源問題,若果此類推說是正確的,那麼,服飾的產生,主要是出於遮羞的目的了。這是功能的角度解釋;也是從道德的角度解釋。

人類物質文明成就眾多工藝,而在眾多的工藝美術中,服飾是最為強調社會審美意識的;服飾是平常之物,但同時又包含深刻的文化性。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躑躇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 懂得了遮身暖体,創造出另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衣冠於人,作用不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向有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喻。

一部中國服飾史,可反映出華夏民族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體現出華夏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國的服飾史是一個內容極其豐富博大的文化寶庫,它反映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各方面的變遷。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生產力的提高,服飾從最初的實用性之上,另賦予了更多象徵意義。墨子 說:「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此說明 衣服 服飾不完全是為身體服務的,不只滿足遮身暖体此功能及道德需求;它具有更深層的含義,是從“觀好”審美的角度出發服飾發展史也是人類文明史的側影。

   中華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可溯源自三皇五帝。

中華服飾如同中華文化,係由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吸納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演化成整體的所謂華夏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在現在漢語中,“衣裳” 一詞,幾乎成了 ”服裝” 的同義詞。但在古時,這兩個字各有所指,上身之服稱 ”衣”,下體之服稱 ”裳”。 《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漢 毛亨 注釋說:”上曰衣,下曰裳。漢 劉熙《釋名.釋衣服》也稱:”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衣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裳是商周男女遮蔽下體的主要服裝。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衽長褲,革帶皮靴。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被發左衽解釋為: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統治,致更胡服;古時,先賢對服制之重視與要求,可見一斑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葛,冬裝有袍和裘。秦漢時代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進入漢代以後,人的下體之服得到了改進,一是出現了有襠之褲;二是裳被裙子所代替。裳的前片和後片被連成為一體,就變成了裙。裙子是從裳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從大量資料來看,人們下體穿著裙子,大約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風習。

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的文明、尊卑貴賤的生產關係,促使服飾也開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守周之制度,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創立了各種制度,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穿白袍。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

漢初服飾,與民無禁。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北方民族服飾也帶到中土來。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

到了唐帝國的建立, 才以其長時期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 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後世冠服制度之經道。

宋代北方淪為女真族統治之地,服飾文化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元代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服飾既襲漢制,亦推行其本族制度。宋朝的建立,出現了一段經濟文化穩步發展的時期。當時的服飾保持潔淨自然,崇尚簡樸的審美觀。宋代衣冠服飾大多沿襲唐代,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足見唐服飾不只影響其後宋、明朝廷之服制,更影響東洋日本和服達千年之久;

衣食住行,“衣”字當先;人們對美的追求首先就體現在服飾上。

“服飾美”之傳唱歌頌,千古文采最為飛揚的莫如 唐 詩人李白“清平調”第一首第一起七字:“ 雲想衣裳花想容, 把 楊貴妃 衣裳以天上雲彩珣爛美麗的霓裳羽衣歌讚為最!而明、清時期國家紡織機構—江南織造局,年年為皇室帝后妃們衣飾之用而進貢之錦緞,其奢華不僅是一般百姓可望不可及的;其中由江凌(現名南京)織造局 進貢之“ 雲錦 ” ,不僅色彩斑爛、而花團錦簇的雲光波瀾..更有 吋布吋金之非凡身價。而似朝霞般不忍蹙賭之楊妃衣裳亦提供了詩人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堂月下逢”之此身 天上人間之彷忽...,而成就此千古佳句,更將 李白 詩仙 風流倜儻文采及 雲裳令人目眩神迷天下無雙之華麗表露無遺!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婦女服飾的樣式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化。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服飾是平常之物,又包含深刻的文化性。不同民族的特性,都在服飾中反映出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審美、宗教以及他們的社會形態等等。一部中國服飾史,反映出華夏民族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體現出華夏民族人類社會的進步。

    西洋服飾所展現的與東方服飾相迥異的風格,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代表了人類服飾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敬請期待 系列(二)東洋及西洋服飾文化分析。

【圖片來源】

來自圖書封面:《穿戴風華 : 古代服飾》 朱睿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