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股價才叫合理?”相信是許多投資人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股價應該是反映公司的業績,或者是獲利狀況,這樣的回答對不對呢? 不完全對,好比我們把啤酒倒入杯中時,一定有液體的部分和泡沫的部分,我們可以把液體的高度視為合理股價,而泡沫的部分則是為炒作出來的,但時間一久杯中終究會回到只剩下液體。
要衡量股價是否已泡沫化,本益比是很有用的工具。筆者常用的是以股價除以最近四季的EPS總和,也就是歷史本益比。或許有人會說為何不使用預估未來一年的EPS當作分母呢?原因是台灣企業的業績波動幅度大,預估的數字常會有很大的誤差,故不具太大意義,那麼究竟多少的本益比才是合理呢?筆者認為不論是哪種產業,選擇歷史本益較低的股票投資應當不至於承受太大的風險,道理很簡單,本益比的倒數即盈餘收益率,可視為投資之期望報酬率。如果本益比低於八倍者更是極佳的投資標的,而本益比超過十二倍的股票,無論公司釋放多少好消息,或外資機構如何看好,最好還是避免。
其實股價的漲跌,終究還是要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但從股市的實際交易過程中可發現,有些根本不太賺錢甚至虧損的公司,股價照樣大漲特漲,這些都是人為炒作造成的。以今年的國內股市為例,最戲劇化的一宗,是某市場主力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上櫃公司”唐鋒”,將其股價從二十幾元,一路炒作到二百多元,在炒作的過程中,還發行週刊及使用電視廣告廣為宣傳,到了後期,這本以數字為名的週刊封面,竟出現”南投紫南宮卜卦,神明指出唐鋒將作股王”這種荒唐的標題。果然不久後,這家公司因為無法於期限內交出財務預測而被主管機關停止交易,而該名主力也被檢調人員從其住家的密室拘捕,隨後並遭檢方聲押。
至此,該炒股案也暫時畫下句點,然而隨著股票被停止交易,多空雙方投資人所介入的資金迄今仍無法解套,尤其是想賺點投機錢而買進”唐鋒”股票的投資人可謂損失慘重。如果投資人有本益比的基本觀念,應該就可以避免去買類似這樣的公司。
參考資源:聯合知識庫
No Comments Yet